保罗“背地里对有名望的人”传福音

保罗“背地里对有名望的人”传福音,并非出于胆怯或讨好,而是一种策略性的沟通方式,目的是为了保护福音的真理、避免不必要的纷争,并确保他所传的福音能被耶路撒冷的核心领袖们理解和接纳。

根据《加拉太书》2章2节的记载,保罗说:“我是奉启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对弟兄们陈说;却是背地里对那有名望之人说的,惟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这里的“背地里”原文为 idian,意为“私下”或“独自”,并无贬义。

他私下与“有名望的人”(如彼得、雅各、约翰等耶路撒冷教会领袖)沟通,主要是为了避免因外邦人是否需受割礼等问题引发公开冲突,从而阻碍福音在外邦人中的传播。保罗并非寻求他们的批准,而是希望在关键真理上达成共识,确保福音的合一与纯正。

因此,这一行为体现了保罗在坚持真理的同时,也具备智慧与人际沟通的灵活性。

保罗在安提阿责备彼得

保罗指责彼得的具体事件记录在《加拉太书》2章11-14节:

当彼得(矶法)在安提阿时,他原本与外邦信徒一起吃饭;但“从雅各那里来”的一些保守派犹太人抵达后,彼得因害怕受割礼派的批评,便“退去”不再与外邦人同桌。他的退缩连带影响了其他犹太信徒,甚至巴拿巴也“随伙装假”。保罗认为此举是“行的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于是当众对彼得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换言之,彼得用行为暗示外邦人必须“犹太化”才能被接纳,违背了“人称义是因信耶稣基督,不因行律法”的核心福音,因此保罗当面抵挡他 。

圣经-说方言

在《圣经》中,“说方言”主要指获得一种超自然的语言能力,能说出自己原本不会的言语。这种能力被认为是圣灵恩赐的一种表现,以下是一些在《圣经》中被明确记载“说方言”的人或群体:

  1. 五旬节的门徒们(使徒行传2章):
    这是最早、最著名的一次“说方言”事件。圣灵降临在聚集的门徒身上,他们便开始用其他国家的语言讲论神的大作为,在场来自各地的犹太人都能听懂自己的乡谈。
  2. 哥尼流及其家人朋友(使徒行传10章):
    哥尼流是外邦人,当彼得向他们传福音时,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他们也开始说方言,彼得因此确认他们已受圣灵。
  3. 以弗所的门徒(使徒行传19章):
    保罗为他们按手祷告后,圣灵降在他们身上,他们便开始说方言,又说预言。
  4. 使徒保罗本人
    他在《哥林多前书》14章提到自己“说方言比众人还多”,强调这是个人与神之间的属灵交流方式。
  5. 哥林多教会的信徒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12–14章中多次提到他们中间有人说方言,但也提醒他们要有秩序,若没有人翻译,就当闭口。

综上,“说方言”的人包括使徒、外邦信徒、普通教会成员等,被视为圣灵恩赐的一种表现。

《哥林多前书》祭过偶像之物

在《哥林多前书》中,保罗提到“有人说,这是献过祭的物,为良心的缘故就不吃”,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

当有人指出某食物是祭过偶像的,为了不绊倒他人、出于对他人良心的尊重,基督徒应当选择不吃。

背景解释:

在保罗时代,哥林多城的肉类很多都曾用于异教祭祀,之后在市场上出售。保罗指出:

  • 偶像本身算不得什么(林前8:4),所以吃祭过偶像的食物本身并不是犯罪
  • 但有些人(尤其是刚从偶像崇拜中归信的人)良心软弱,他们认为吃这些祭物就是参与拜偶像;
  • 如果这些人看到你吃,可能会被绊倒,甚至违背自己的良心去吃,从而伤害他们的信仰

因此,保罗强调:

“若有人对你们说:‘这是献过祭的物’,就要为那告诉你们的人,并为良心的缘故不吃。”(林前10:28)

这里的“良心”不是指你自己的,而是指对方的良心。你虽然有吃的自由,但为了不让人跌倒、不让人误解你在参与偶像崇拜,你就应当放下自己的自由,选择不吃

总结:

这句话体现了保罗提出的一个重要原则:

基督徒的自由不是绝对的,当我们的自由可能伤害他人、绊倒他人时,应当为了爱和责任而自我限制。


保罗见雅各,支付规费和剃头的含义

在《使徒行传》21章,保罗回到耶路撒冷后去见雅各和众长老,他们提出一个建议:让保罗与四位正在还愿的拿细耳人一同行洁净礼,并替他们支付规费、剃头,完成他们的誓愿。

一、什么是“规费”和“剃头”?

  • 规费:指完成拿细耳人誓愿所需的费用,包括献祭(如斑鸠、羊羔、素祭等)和剃头的费用。
  • 剃头:是拿细耳人还愿仪式的一部分,象征圣洁的结束,剃下的头发要焚烧在祭坛下(参见《民数记》6章)。

二、为什么长老要保罗这么做?

  1. 破除谣言,化解误会
    当时耶路撒冷流传着一种说法:保罗教导外邦的犹太人离弃摩西律法,不给孩子行割礼,不守祖宗规条。
    雅各和长老知道这不是事实,但为了避免教会分裂、犹太信徒跌倒,他们建议保罗用行动来“辟谣”
  2. 表明保罗仍然遵行律法
    长老说:“这样,众人就可知道先前所听见你的事都是虚的,并可知道你自己为人循规蹈矩,遵行律法。”
    保罗参与洁净礼并出资,是为了向犹太人表明:他不是律法的敌人,而是尊重犹太传统的使徒
  3. 促进犹太信徒与外邦教会的合一
    耶路撒冷教会中有“几万”犹太信徒,他们都为律法热心。保罗若拒绝参与,将被视为藐视律法,可能引发教会内部张力。
    因此,保罗的参与是出于爱弟兄、顾全大局的谦卑之举。

三、保罗为何愿意配合?

  • 他早已表明:为福音的缘故,他可以“向什么样的人,就作什么样的人”(林前9:20-23)。
  • 他不是在否认福音真理,而是在不违背福音的前提下,尽量尊重犹太人的传统,以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 他愿意承担费用、参与仪式,是一种主动示好、化解误解的行动。

总结:

众长老让保罗拿出规费、剃头,是为了让他以实际行动破除谣言、表明守法的立场,从而维护犹太信徒与外邦教会的合一。保罗甘愿配合,是出于谦卑、智慧与爱心,并非妥协福音,而是为福音的缘故“向犹太人作犹太人”。

士基瓦的儿子们

“士基瓦的儿子们”在《使徒行传》19章中,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反面教材,寓意深远:


一、属灵假冒与形式主义的危险

他们虽是“犹太祭司长士基瓦的七个儿子”,却并非真正属神的人。他们擅自奉耶稣的名赶鬼,却不认识耶稣,也没有生命的连结。这象征:

宗教身份 ≠ 属灵权柄
有名无实的信仰,在灵界毫无分量。

鬼魔回应说:“耶稣我认识,保罗我也知道,你们却是谁呢?”这句话成为千古警句,揭露了形式主义信仰的空洞


二、灵界只承认真实的关系与权柄

鬼魔“认识”耶稣,是因为祂是神的儿子;“知道”保罗,是因为他真实奉主名行事。但士基瓦的儿子们与神无关系、与灵无权柄,因此被鬼魔轻视、攻击、羞辱。

这寓意:

灵界不认头衔、不认口号,只认生命与权柄。


三、神借假显真,使主名得荣

这场失败成为以弗所复兴的催化剂。众人看见真假之间的巨大差距,纷纷悔改,焚烧邪书,主的道大大兴旺。

因此,他们的失败也寓意:

神允许假冒者暴露,是为了显明真理、洁净教会、高举基督。


四、对今日信徒的提醒

  • 不要只套用属灵语言,却没有属灵生命
  • 不要模仿神迹,却不跟随基督
  • 不要靠身份服事,而要靠圣灵与真理

总结一句话:

士基瓦的儿子们,是“有名无实”的信仰象征,提醒人:没有生命连接的奉主名,不过是属灵的自欺与鬼魔的笑柄。

保罗为什么厌烦巫鬼

根据《使徒行传》第16章的记载,保罗之所以对一个被“巫鬼”所附的使女感到“厌烦”,并最终命令鬼从她身上出去,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表面见证,实则干扰:这个使女被巫鬼附体,连续多日跟着保罗和西拉,大声喊叫说:“这些人是至高神的仆人,对你们传说救人的道。”虽然她说的是事实,但这种“见证”并非出于神,而是来自邪灵。邪灵虽然能认出神的仆人,但其目的是混淆视听、制造混乱,让人误以为神的工与鬼魔有某种联系,从而削弱福音的纯正性和权威性。
  2. 动机不纯,为利而行:使女的主人们利用她被巫鬼附体来行占卜之术,以此谋利。她的“见证”实际上是在为她的主人赚取利益,而非真正归荣耀给神。保罗看穿这一点,知道这种“帮助”是出于撒但的诡计,因此拒绝接受。
  3. 属灵原则:拒绝邪灵为神作证:耶稣在世时也多次拒绝鬼魔为他作见证(如马可福音1:25, 34),因为神的真理不需要邪灵来证实。接受邪灵的“帮助”等于模糊了神与鬼之间的界限,会使人误入歧途。因此,保罗作为基督的使徒,必须断然拒绝这种“合作”。
  4. 情绪上的厌烦是属灵敏锐的反映:经文说“保罗心中厌烦”,这不仅是情绪反应,更是圣灵的感动,促使他采取行动,洁净现场,恢复福音工作的神圣与秩序。

综上,保罗厌烦的不是使女本人,而是她身上的巫鬼;他拒绝邪灵“帮忙”,是为了维护福音的纯正、神的荣耀,以及避免信徒被迷惑。

彼得魂游外象启示

彼得在那次“魂游外象”中得到的启示,可以分三步看:

  1. 异象本身
    一块“大布”四角兜着各类走兽、飞禽、爬虫,有声音三次对他说:
    “起来,彼得,宰了吃!”(徒10:13)
  2. 即时解释
    圣灵立刻补一句:
    “神所洁净的,你不可当作俗物。”(徒10:15)
  3. 事后总结——这才是真正的“启示内容”
    当哥尼流派来的人抵达门口时,彼得顿悟:
    “神指示我,无论什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徒10:28)
    随后在哥尼流家,他公开宣告:
    “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的,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10:34-35)
    所以,彼得在那次魂游外象里得到的核心启示只有一句:
    “福音必须突破犹太边界,外邦人无需先变成犹太人,也能因信耶稣得洁净、被接纳。”

司提反对以色列人的指控

在《使徒行传》中,司提反被法利赛人逼迫时的演讲逻辑清晰、结构严谨,他通过历史回顾、指控和启示三个部分,逐步引导听众认识到基督耶稣的身份和使命。以下是他演讲的主要逻辑和引入基督的方式:


1. 历史回顾:上帝与以色列人的关系

司提反首先回顾了以色列人的历史,强调上帝对以色列民族的恩典和引导:

  • 亚伯拉罕的呼召:上帝呼召亚伯拉罕离开本地,前往应许之地(徒7:2-4)。
  • 约瑟的故事:约瑟被兄弟出卖,但上帝通过他在埃及拯救了以色列人(徒7:9-16)。
  • 摩西的带领:摩西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但以色列人多次悖逆(徒7:17-43)。
  • 大卫和所罗门:大卫和所罗门建造圣殿,但上帝并不局限于人手所造的殿(徒7:44-50)。

目的:通过历史回顾,司提反强调上帝一直在引导以色列人,但他们却多次拒绝上帝的使者,包括摩西和先知。


2. 指控:以色列人的悖逆与拒绝

司提反指出以色列人历史上的悖逆行为,并将听众(法利赛人)与他们的祖先联系起来:

  • 拒绝摩西:以色列人拒绝摩西,甚至在他上山领受律法时拜偶像(徒7:39-43)。
  • 拒绝先知:以色列人迫害并杀害先知,因为他们预言了义者的到来(徒7:52)。
  • 拒绝基督:司提反直接指控听众延续了祖先的悖逆,拒绝并杀害了“义者”耶稣(徒7:52)。

关键句

“你们这硬着颈项、心与耳未受割礼的人,常时抗拒圣灵!你们的祖宗怎样,你们也怎样。哪一个先知不是你们祖宗逼迫呢?他们也把预先传说那义者要来的人杀了;如今你们又把那义者卖了,杀了。”(徒7:51-52)


3. 引入基督耶稣:天开了,人子站在上帝右边

在演讲的高潮,司提反直接揭示基督耶稣的身份,并宣告祂的荣耀:

  • 异象的启示:司提反被圣灵充满,看见天开了,耶稣站在上帝的右边(徒7:55-56)。
  • 基督的超越性:他宣告耶稣是“人子”,这是《但以理书》中弥赛亚的称号(但7:13),表明耶稣是上帝所差来的救赎主。
  • 对听众的挑战:司提反的异象直接挑战了法利赛人对耶稣的拒绝,证明耶稣已被上帝高举,坐在荣耀的宝座上。

关键句

“我看见天开了,人子站在上帝的右边。”(徒7:56)


4. 逻辑总结:从历史到基督的递进

司提反的演讲逻辑可以概括为:

  1. 上帝的信实:通过历史证明上帝始终眷顾以色列人。
  2. 以色列人的悖逆:指出他们一贯拒绝上帝的使者。
  3. 基督的成全:宣告耶稣是上帝最终的使者,却被他们拒绝。
  4. 审判的警告:暗示听众若继续拒绝基督,将面临上帝的审判。

5. 听众的反应与司提反的殉道

司提反的逻辑和宣告激怒了法利赛人,因为他们明白他已将耶稣等同于上帝,并指控他们犯了弑神的罪。最终,他们用石头打死了司提反,而他临终的祷告(“主啊,不要将这罪归于他们!”)也反映了基督的样式(路23:34)。


总结:司提反如何引入基督耶稣

司提反通过历史回顾建立上帝的信实,指控以色列人的悖逆,最终以异象揭示基督的荣耀,将耶稣呈现为上帝所高举的弥赛亚。他的演讲不仅是对法利赛人的控诉,也是对基督福音的宣告——耶稣是上帝最终的启示,拒绝祂就是拒绝上帝自己

“我曾说:‘你们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儿子。’”

📖 原经文出处:

约翰福音 10:33-36(和合本)
犹太人回答说:“我们不是为善事拿石头打你,是为你说僭妄的话;又为你是个人,反将自己当作神。”
耶稣说:“你们的律法上岂不是写着‘我曾说你们是神’吗?
经上的话是不能废的;若那些承受神道的人,尚且称为神;
父所分别为圣又差到世间来的,他自称是神的儿子,你们还向他说‘你说僭妄的话’吗?”


🔍 耶稣引用的旧约经文:

耶稣引用的是:

诗篇 82:6
“我曾说:‘你们是神,都是至高者的儿子。’”


🧠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耶稣在这里并不是在说“所有人都是神”,而是在用犹太人所熟悉的律法(旧约)来指出一个逻辑上的矛盾:

  • 旧约中,神称某些人为“神”(指的是审判官、领袖,他们代表神的权柄施行审判);
  • 既然这些人被称为“神”并没有被认为是僭妄;
  • 那么耶稣作为“父所分别为圣、差到世间来的”,自称是“神的儿子”,为何就被认为是僭妄呢?

✅ 核心要点:

  1. “你们是神”不是指神性,而是指权柄或代表神的身份。在诗篇82篇中,神是在责备那些不公正的审判官,称他们为“神”是因为他们被赋予神圣的审判职责。
  2. 耶稣是在用类比辩护:如果旧约中称人为“神”是可以接受的,那么耶稣作为真正从神而来、受命于神的“儿子”,自称是神的儿子就更不是僭妄。
  3. 强调自己的身份和使命:耶稣不是在说自己“只是人”,而是在逐步显明他真正的身份——道成肉身的神子。

📌 总结:

耶稣说“我曾说你们是神”,是在引用旧约诗篇82:6,用犹太人自己接受的经文来辩护他自称是“神的儿子”的合法性。他不是在说所有人都是神,而是在指出:如果那些被神赋予权柄的人都可以被称为“神”,那么他自己作为真正从神而来、被父差遣的,当然更有资格称为“神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