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酵的比喻

“好比面酵,有妇人拿来藏在三斗面里,直等全团都发起来”这个比喻出自《马太福音》13章33节,是耶稣用来比喻“神的国”(即天国)的。

这个比喻的意思存在两种主要解释:

✅ 第一种解释:正面——天国影响力的扩展

  • 面酵象征天国或福音的力量,虽然起初微小、隐藏,但最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整个世界。
  • 就像面酵能使整团面发起来,神的国也会从微小开始,逐渐扩展,最终充满人心与社会。
  • 这种解释强调天国的影响力是内在、持续、不可阻挡的。

支持者认为,耶稣用这个比喻鼓励门徒:虽然天国起初看似微小,但最终会带来巨大改变。

⚠️ 第二种解释:负面——异端与罪恶的渗透

  • 面酵象征罪恶、异端或错误的教训,妇人将其“藏”在面中,意味着偷偷引入、不易察觉。
  • 这种解释认为,耶稣是在警告教会:仇敌会暗中把错误的道理带入教会,最终使整个教会败坏。
  • 引用圣经中“酵”常象征罪恶(如逾越节除酵、法利赛人的酵等)作为依据。

这种解释强调教会要警惕内部腐化,防止异端和世俗化。

✅ 综合理解:

耶稣的比喻往往有多重含义。这个比喻既可以是正面的鼓励(天国影响力扩展),也可以是负面的警戒(罪恶渗透教会)。关键在于听众的属灵状态与领受能力。

📌 总结:

“天国好像面酵”比喻神的国起初微小、隐藏,却具有极大的扩展力与影响力;同时也警示信徒要警惕罪恶与异端的暗中渗透,保持信仰的纯正。

如你想进一步了解这个比喻在今日教会中的应用,我也可以帮你整理现代讲道或查经资料。

芥菜种的比喻

“好像一粒芥菜种,有人拿去种在园子里。长大成树,天上的飞鸟,宿在他的枝上”这一比喻,出自《圣经·新约》中的《马太福音》13章31-32节,以及《路加福音》13章19节,是耶稣用来描述“神的国”扩展方式的一个经典比喻。
一、比喻的字面意思
芥菜种是当时已知最小的种子之一,但长大后却可高达2至3米,甚至可供鸟类栖息。耶稣借此说明:
神的国起初看似微小、微不足道,但其发展将远超人的预期,最终成为一个宏大、包容的属灵“国度”。
二、属灵含义

  1. 从小开始,却大有能力
    神的国并非通过政治或军事手段建立,而是从耶稣的传道工作、少数门徒的跟随开始,像芥菜种一样微小,却能产生深远影响。
  2. 福音扩展,普世影响
    芥菜长成“树”,象征福音从犹太地区传播到全世界,神的国不断扩展,最终成为一个跨越种族、文化、地域的普世信仰群体。
  3. 接纳与包容
    “天上的飞鸟宿在它的枝上”象征神的国成为万民得安息、得庇护的地方。正如先知书中所描绘的“万民归向神”的图景,神的国最终要接纳各族各方的人。
  4. 教会的发展与混杂

也有解经家指出,芥菜种“长成树”本属异常现象,可能暗示教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自然的扩张,甚至混入外来、非属神的因素(如“飞鸟”象征邪恶势力或世俗化影响)。但这并非主流解释,更多作为提醒:神的国虽扩展,但也需警惕属灵上的混杂与腐败。

总结
耶稣用芥菜种的比喻,是要告诉听众:
神的国不是凭外表的宏大或权势取胜,而是从微小开始,靠神的能力成长,最终成为一个普世、有生命力、有包容性的属灵国度。
这也鼓励信徒:即使当前看似微小、被轻视,但只要忠于神的道,神的国终将在地上扩展,成就祂的旨意。

路加福音-有罪的女人

在《路加福音》中,确实记载了一位“有罪的女人”用香膏为耶稣抹脚的故事,但需注意:这段经文与《约翰福音》12章中“伯大尼的马利亚”用香膏膏主的事件,在背景、时间、地点和人物上并不相同,应视为两个独立的故事。

一、故事梗概(路加福音 7:36–50)

一个法利赛人西门请耶稣到他家吃饭。席间,一个“城里的罪人”女人得知耶稣在西门家,便带着盛香膏的玉瓶前来。她站在耶稣背后,挨着他的脚哭泣,眼泪湿了耶稣的脚,就用自己的头发擦干,又连连亲他的脚,把香膏抹上。西门见状心里质疑耶稣,认为若耶稣真是先知,就该知道这女人是个罪人。耶稣却借“两个债户”的比喻指出:被赦免多的人,爱也多;这女人的爱显明她得蒙赦免之多。于是耶稣对那女人说:“你的罪赦免了……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

二、与其他福音书“香膏抹主”事件的区别

  • 地点:路加福音未明言地点;马太、马可、约翰记载的事件发生在伯大尼。
  • 时间:路加的事件发生在耶稣公开传道较早阶段;约翰的事件在逾越节前六日。
  • 人物:路加的女人是“罪人”,未具名;约翰明确说是伯大尼的马利亚(马大与拉撒路的妹妹)。
  • 膏抹部位:路加只提到“脚”;约翰也提到脚,马太与马可提到“头”。
  • 目的与解读:耶稣在路加中强调“她的爱多,因她的罪得赦多”;在约翰中则说“她是为我安葬之日存留的”。

三、神学意义

  1. 赦罪与爱的关系:故事核心在“赦免多→爱也多”。耶稣用女人的外在敬虔行动反衬西门待客礼节的缺失,指出神看重的是人对恩典的回应,而非宗教身份。
  2. 对“罪人”的接纳:路加一贯强调耶稣对边缘群体的关怀。女人不顾一切公开表达悔改与爱,成为“因信得救”的典范。
  3. 敬拜的榜样:她打破玉瓶、倾出全部香膏,象征毫无保留的奉献;用头发擦脚则显明谦卑与感恩,被许多解经家视为“真实敬拜”的典范。

四、应用与反思

  • “不可少的一件”:正如耶稣曾称赞马利亚“选择了那上好的福分”(路10:42),这女人也以行动表明:抓住与主相遇的机会、回应赦罪之恩,才是生命首位。
  • 传福音的“小使命”:耶稣在马太、马可记载的另一事件中吩咐:“普天之下……也要述说这女人所行的,作个纪念。”今日教会传福音时,不仅要讲大使命,也要传扬这种以爱回应十字架的见证。
  • 破碎与香气:香膏必须玉瓶破碎才能流出;基督徒的生命亦需“破碎”自我,才能让基督的馨香之气散发。

综上,路加福音7:36–50呈现了一位被社会定罪的妇人,因深刻体会赦罪之恩而以极谦卑、极奢华的方式表达爱主之心;耶稣借此宣告她的信带来完全的赦免与平安,也提醒当时与今日的宗教人士:真正的义不在外表规条,而在对神恩典的回应。

卢比奥纪念查理柯克

全文:

大约在10年或12年前,一位我非常熟悉并在我担任参议员的竞选期间对我帮助很大的人,来找我说她遇到了一位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年轻人。 他打算成立一个组织,进入大学校园,试图说服年轻的美国人,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家,而且马克思主义是不好的。

我记得当时我有些怀疑,我得向你们承认这一点。我说:“大学校园?你确定要去那里做?为什么不从一个更容易的地方开始呢,比如说,共产主义的古巴。” 但事实证明我的怀疑是错的。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在一个又一个地方看到了这场复兴。 要理解我们当时在历史上所处的位置,也要理解今天在许多地方我们仍然面临的情况:年轻的美国人被积极地告知,他们所学到的一切,所有那些让我们社会和文明如此宏伟的基石,都是错的,都是邪恶的。

他们被告知,婚姻是压迫性的,孩子是负担,美国是世界邪恶的源头,而非良善的源泉。 而这时,查理的声音出现了,激励了一场运动,告诉年轻的美国人那不是真的。

他告诉他们,我们被赋予的最高使命,是拥有一段成功的婚姻,并养育有作为的子女。 这场运动教导他们,我们的国家不只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而是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最伟大、最卓越的国家。 它值得我们为之奋斗,值得我们捍卫,值得我们保护,也值得我们传承给下一代。这就是查理·柯克的使命和工作。

关于他,有几件事很突出。

他领导了这场运动,但他是在拥有渊博知识的情况下做到的,他的知识之渊博令人难以置信。

最近他来找我,引用了一句话。我问:“这话是谁说的?”他说:“马可·奥勒留。”我开玩笑说:“他代表哪个选区?” 我大概知道他是谁,但他回答说:“不,他是一位罗马的哲学家皇帝。”

他就是这样,拥有渊博的知识。 我与他最后的交流之一,就在他去世前几天,他从海外写信给我:“我在韩国,我有很多担忧,等我回来后想与你分享。”他总是在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 但他拥有的不只是知识,他拥有智慧。

对于他这样年轻的人来说,他拥有着非凡的智慧,那是常人需要一生才能积累的智慧,而他在短短31年里就拥有了。

他也很大胆。我们很多人都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躲在墙后,让自己被意见相同的人包围。作为一个社会,我们一直在这样做,越来越多的人搬到与自己政治立场相同的社区,与意见不同的人隔离开来。 但查理·柯克很大胆。

他积极地去与那些他不同意的人进行和平、尊重的交流。就在两天前,我们得知CNN的一位主持人说,他在查理去世前几天收到的信息之一,就是查理邀请他进行对话。 他在校园里、在播客上、在广播和电视节目中,一次又一次地试图与那些他不同意的人交流。因为他明白,我们被创造出来不是为了彼此隔离,而是为了交流。

讽刺的是,我们的国家现在最需要的能力之一,就是能够公开、诚实、和平、尊重地讨论分歧。而查理·柯克比今天美国任何在世的人都做得更多。

查理·柯克是富有影响力的。看看这个地方,这里有十多万人,美国总统和他的整个内阁都在这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都在报道此事。我刚从海外回来,在我停留的每个国家,他们都对他的逝世表示哀悼。 在短短31年的人生中,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改变了世界,他很重要,而且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最后,我想说,我们该如何最好地纪念他?这是一场追悼会,是为了纪念他。 我认为他对整个美国的年轻人,特别是对这个国家的年轻男性,产生了非常特殊和直接的影响。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伟大的发展。我们因此而铭记他。

我们也铭记他不断传递的信息:如果你想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就去结婚,组建家庭,热爱你的国家。这些都是强有力的信息。

我想,今晚在这里观看的人中,有些直到11天前才对查理·柯克有所了解。也许他们不关心政治,也许只是部分参与。我希望他们能从中领悟到,查理·柯克领导和发起的这场运动,是关于政治,但又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它更深刻,更广泛。

我冒昧地说,但我相信他会同意,他希望我们能从这一切中领悟到的,是他内心深处的信念。 他深信,在时间开始之前,我们每一个人,都由宇宙的上帝亲手创造。一位全能的上帝,他爱我们,创造我们是为了与他永恒同住。 但后来罪进入了世界,使我们与造物主分离。所以上帝道成肉身,来到我们中间,生活在我们之中。 他像人一样受苦,像人一样死去。但在第三天,他复活了,不像任何凡人。

为了证明所有怀疑者是错的,他与门徒一同进食,好让他们能看见,他们也触摸了他的伤口。他不是以鬼魂或灵魂的形式复活,而是他的肉身。 然后他升入天堂,但他承诺他会再来,而且他会的。

当他再来时,因为他承受了死亡,背负了十字架,我们就从那使我们与他分离的罪中被释放了。 当他再来时,将会有一个新天新地,我们将永远在一起。

我们将在那里迎来一场盛大的重逢,再次与查理和我们所有爱的人相聚。

谢谢你们,上帝保佑你们。

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

“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这是《圣经》中一句非常尖锐、常被误解的话。它出现在《马太福音》8:21-22,是耶稣对一个门徒的回应:
又有一个门徒对耶稣说:“主啊,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

耶稣说:“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你跟从我吧。”

表面冲突:耶稣怎么连“葬父”都不让?
在犹太文化中,埋葬父母是最神圣、不可推卸的孝道义务。这个人说“容我先回去埋葬我的父亲”,听起来合情合理,甚至可以说是“孝顺”。

但耶稣的回答却极其刺耳——“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意思是:让“死人”去处理“死人”的事,你来跟从我。

深层含义:耶稣在挑战什么?

  1. 不是反对孝道,而是挑战“拖延的门徒身份”
  • 这个人说“容我先……”,暗示他想推迟跟从耶稣的时间。
  • 耶稣看穿了他的犹豫:他可能不是父亲刚死,而是想等父亲“终老”后再来跟随(犹太习俗中,儿子需照顾父母直到去世)。
  • 耶稣的意思是:真正的跟从不能“先处理完世俗责任”再来,而是现在就做出抉择。
  1. “死人”是双关语
  • 第一个“死人”指的是属灵上死的人——那些不认识神、活在罪中的人。
  • 第二个“死人”是肉体上死的人。
  • 所以,“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可以理解为:
    让那些在属灵上已死的人去处理肉体死亡的事,而你——被呼召得生命的人——要去跟随永生之道。
  1. 跟从耶稣的优先级高于一切
  • 耶稣不是否定家庭责任,而是强调:当神的呼召与人间义务冲突时,神的国优先。

* 这不是“反家庭”,而是把神放在生命中心,甚至超越我们最看重的伦理责任。

总结一句话:
“任凭死人埋葬他们的死人”不是冷酷无情,而是耶稣用极端语言宣告:跟从祂,不能等“把人生安排妥当”才开始——因为真正的生命,始于立刻回应呼召的那一刻。
这句话今天仍在质问每一个自称信徒的人:
你是否还在用“等我先处理完……”来推迟真正的跟随?

耶稣说,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

“狐狸有洞,天空的飞鸟有窝,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这句话,出自《马太福音》8章20节,是耶稣对一个主动表示要跟从他的文士所说的。其寓意深刻,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 跟从耶稣需要付出代价

耶稣通过对比动物都有栖息之所,而“人子”(即他自己)却没有“枕头的地方”,强调跟随他并不是追求安逸和舒适的生活。相反,这意味着可能要放下安稳、面对漂泊、甚至承受苦难。

  1. 警示跟从者要有心理准备

耶稣并非拒绝那位文士,而是提醒他:若真要跟从,必须清楚这条路不会带来世上的安稳和保障。耶稣是在考验对方的决心,看他是否愿意为信仰放下世俗的依靠。

  1. 耶稣自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

这句话也体现了耶稣自愿放弃地上的安稳,为的是完成传道、医病、拯救的使命。他并非被迫流浪,而是主动选择一条牺牲与服侍的道路,以此彰显他对人类的爱与忠心。

  1. 属灵生活的挑战与呼召

耶稣借此呼召所有信徒:真正的信仰不只是追求祝福,更是愿意为主放下“狐狸的洞”和“飞鸟的窝”——即我们心中最看重、最舍不得的东西,包括安全感、家庭、事业、甚至自我。

总结:
这句话的核心寓意是:跟从耶稣不是一条追求舒适的道路,而是一条需要舍己、背十字架、愿意放下世俗安稳的信心之路。耶稣用极形象的比喻,提醒我们:若真要跟随他,就要准备好为信仰付出代价。

「野地的百合花」「野草」「所羅門」三個意象

《馬太福音》6章28~30節

28 你們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裡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
29 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呢!
30 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

耶穌用「野地的百合花」「野草」「所羅門」這三個意象,層層遞進地說明一個核心信息:
天父樂意且完全有能力照顧你,你無須為明天過度焦慮。

以下把它拆成三層來看:

  1. 野地的百合花(不勞苦、不紡線)
    • 象徵:最尋常、最脆弱、最沒有「生產力」的生命。
    • 重點:它什麼也沒做,卻被神妝飾得極其美麗——顯出「恩典」與「白白賜予」。
  2. 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
    • 象徵:人間權勢、財富、智慧的頂峰。
    • 重點:人間最榮華的君王,其穿戴的華服仍比不上神隨手「野地小花」的自然之美;說明神的供應遠超過人間最好的資源。
  3. 野草(今天還在,明天丟在爐裡)
    • 象徵:廉價、短暫、被視為「燃料」的東西。
    • 重點:連最不起眼、最沒價值、明天就被燒掉的草,神都給它青翠的妝飾;更何況是按神形象被造、永恆有價值的人?

總結一句話:
「野地的百合花」提醒我們——神的看顧不取決於我們的表現;
「所羅門」提醒我們——人的極致仍不及神的隨手恩典;
「野草」提醒我們——在神眼中,你遠比那些短暫之物貴重得多,祂豈不更悉心顧念你?

马太福音-法利赛人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

馬太福音 6:5-6
「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

耶穌說「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帶有強烈的諷刺與警告。耶穌的意思是:

法利賽人透過公開、誇張的禱告,已經得到了他們真正想要的「賞賜」——人的注意與讚賞。

但這並不是從上帝而來的賞賜,而是短暫、虛浮的社會認可。他們的動機不是敬拜神,而是建立自己在人前的虔誠形象。耶穌說:「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等於是在說:

他們的「報償」就到這裡為止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尋求神,只尋求人。

延伸理解:什麼是「應得的賞賜」?

在整本《馬太福音》中,耶穌不斷區分兩種「賞賜」:

  • 從人來的賞賜:短暫、表面、虛假(如人的掌聲、地位)。
  • 從神來的賞賜:真實、永恆、屬天的(如天父在暗中的報答、天國的獎賞)。

法利賽人選擇了前者,所以他們「已經」得了他們要的。但他們也因此失去了後者——那真正從神而來的賞賜。

總結一句話:

耶穌是在警告:如果你只為了讓人看見而敬虔,那你得到的就只是人的讚美,而不是神的悅納。

马太福音-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们的弟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

这段话是耶稣在《马太福音》5:46-47 里的连续两个反问,目的只有一个:
把“天国伦理”与“世俗最低标准”摆在一起,让听众无地自容,从而逼出真正的超越之爱。

逐句拆解

  1.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
    “单”=仅仅、只。
    如果你爱的范围只限于“已经爱你的人”,这种互惠式的好意并不会带来神的“赏赐”(属天的奖赏、属灵的认可),因为它只是人之常情。
  2. 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
    “税吏”在犹太社会被视为卖国、贪婪、道德最底层的人。
    连这群人都懂得“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可见这种“小爱”实在不足为奇。
  3. 你们若单请你们的弟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
    “请安”是犹太人日常礼仪,含有祝福、认同之意;“弟兄”指同族、同信仰的自己人。
    如果你只在“自己圈子”里礼貌周全,这种“圈内问候”并不能显出任何属灵“长处”(超越性、见证力)。
  4. 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
    “外邦人”泛指一切非犹太人,被犹太听众视为不敬神、无律法的人。
    连这些“局外人”也能做到只向自己的亲友问安,因此你若仅限于此,就跟他们毫无分别。

逻辑递进

  • 46 节用“税吏”作道德下限:小爱连坏人都行,你行出来有何光荣?
  • 47 节再用“外邦人”作文化下限:圈内礼貌连异教徒都行,你行出来有何独特?

结论(耶稣给出的天国标准)

真正的门徒之爱必须跨越血缘、利益、安全圈——
“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5:44),
这样才能“作天父的儿子”,像神一样让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5:45)。

应用到今天

如果教会里只互相取暖,却对圈外冷漠甚至敌视,就与“税吏/外邦人”无异。
福音的见证力在于:能否向不可爱、不能回报、甚至敌对的人主动施爱、发出和平的问候。

马太福音-盐的比喻

在马太福音 5:13,耶稣说: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它就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耶稣把门徒比作“盐”,并非随意比喻,而是借用了当时人们对盐的深刻认知,传递了多层属灵含义:
一、盐的“调味”作用:使世界有“味”

盐最基本的作用是调味。耶稣借此提醒门徒,基督徒的生命应当像盐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味道”——即活出基督的品格与喜乐,使他人因我们的生命而感受到意义与盼望

“基督徒光有‘神的生命’还不够,还必须让这生命变作我们的性情;也就是说,你‘是盐’不够,还必须‘是咸的’才有用。”

二、盐的“防腐”功能:抵挡道德败坏

在古代没有冰箱,盐是用来防止腐败的。耶稣借此比喻门徒的使命:在一个道德逐渐败坏的世界中,基督徒要成为“防腐剂”,以圣洁、正直的生活,延缓社会的堕落,阻止罪恶蔓延
三、盐的“调和”特质:促进人际和睦

盐能调和百味。耶稣也借此提醒门徒,要在人际关系中发挥调和作用,使人和睦,化解纷争,正如保罗所说:“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歌罗西书 4:6)
四、“失味的盐”:失去属灵生命力的危险

耶稣警告说,盐若失了味,就“无用,被人践踏”。这是一种严厉的提醒:若基督徒失去了信仰的实质,变得与世俗无异,就不再有任何属灵价值,反而可能成为笑柄或绊倒人的石头
五、盐的“普通却关键”:信仰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渗透生活

盐虽普通,却是生活不可或缺之物。耶稣借此说明,基督徒的使命不是远离世界,而是深入社会,在平凡中发挥影响力,正如盐溶入食物,虽不起眼,却决定了整道菜的滋味
总结一句话:

耶稣称门徒为“世上的盐”,是在说:你们应当以一种不显眼却关键的方式,活出圣洁、和平与见证的生命,使这个世界因你们的存在而更美好——否则,你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如有人所说:“盐的伟大,不在于它自己有多耀眼,而在于它让别的东西变得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