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太福音-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你们若单请你们的弟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

这段话是耶稣在《马太福音》5:46-47 里的连续两个反问,目的只有一个:
把“天国伦理”与“世俗最低标准”摆在一起,让听众无地自容,从而逼出真正的超越之爱。

逐句拆解

  1. 你们若单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呢?
    “单”=仅仅、只。
    如果你爱的范围只限于“已经爱你的人”,这种互惠式的好意并不会带来神的“赏赐”(属天的奖赏、属灵的认可),因为它只是人之常情。
  2. 就是税吏不也是这样行吗?
    “税吏”在犹太社会被视为卖国、贪婪、道德最底层的人。
    连这群人都懂得“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可见这种“小爱”实在不足为奇。
  3. 你们若单请你们的弟兄安,比人有什么长处呢?
    “请安”是犹太人日常礼仪,含有祝福、认同之意;“弟兄”指同族、同信仰的自己人。
    如果你只在“自己圈子”里礼貌周全,这种“圈内问候”并不能显出任何属灵“长处”(超越性、见证力)。
  4. 就是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吗?
    “外邦人”泛指一切非犹太人,被犹太听众视为不敬神、无律法的人。
    连这些“局外人”也能做到只向自己的亲友问安,因此你若仅限于此,就跟他们毫无分别。

逻辑递进

  • 46 节用“税吏”作道德下限:小爱连坏人都行,你行出来有何光荣?
  • 47 节再用“外邦人”作文化下限:圈内礼貌连异教徒都行,你行出来有何独特?

结论(耶稣给出的天国标准)

真正的门徒之爱必须跨越血缘、利益、安全圈——
“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5:44),
这样才能“作天父的儿子”,像神一样让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5:45)。

应用到今天

如果教会里只互相取暖,却对圈外冷漠甚至敌视,就与“税吏/外邦人”无异。
福音的见证力在于:能否向不可爱、不能回报、甚至敌对的人主动施爱、发出和平的问候。

马太福音-盐的比喻

在马太福音 5:13,耶稣说: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咸呢?它就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耶稣把门徒比作“盐”,并非随意比喻,而是借用了当时人们对盐的深刻认知,传递了多层属灵含义:
一、盐的“调味”作用:使世界有“味”

盐最基本的作用是调味。耶稣借此提醒门徒,基督徒的生命应当像盐一样,为这个世界增添“味道”——即活出基督的品格与喜乐,使他人因我们的生命而感受到意义与盼望

“基督徒光有‘神的生命’还不够,还必须让这生命变作我们的性情;也就是说,你‘是盐’不够,还必须‘是咸的’才有用。”

二、盐的“防腐”功能:抵挡道德败坏

在古代没有冰箱,盐是用来防止腐败的。耶稣借此比喻门徒的使命:在一个道德逐渐败坏的世界中,基督徒要成为“防腐剂”,以圣洁、正直的生活,延缓社会的堕落,阻止罪恶蔓延
三、盐的“调和”特质:促进人际和睦

盐能调和百味。耶稣也借此提醒门徒,要在人际关系中发挥调和作用,使人和睦,化解纷争,正如保罗所说:“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歌罗西书 4:6)
四、“失味的盐”:失去属灵生命力的危险

耶稣警告说,盐若失了味,就“无用,被人践踏”。这是一种严厉的提醒:若基督徒失去了信仰的实质,变得与世俗无异,就不再有任何属灵价值,反而可能成为笑柄或绊倒人的石头
五、盐的“普通却关键”:信仰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渗透生活

盐虽普通,却是生活不可或缺之物。耶稣借此说明,基督徒的使命不是远离世界,而是深入社会,在平凡中发挥影响力,正如盐溶入食物,虽不起眼,却决定了整道菜的滋味
总结一句话:

耶稣称门徒为“世上的盐”,是在说:你们应当以一种不显眼却关键的方式,活出圣洁、和平与见证的生命,使这个世界因你们的存在而更美好——否则,你们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如有人所说:“盐的伟大,不在于它自己有多耀眼,而在于它让别的东西变得有味道。”

耶稣基督的家谱,为什么强调14代

第一阶段:从亚伯拉罕到大卫(14代)

  1. 亚伯拉罕
  2. 以撒
  3. 雅各
  4. 犹大(与他玛)
  5. 法勒斯
  6. 希斯仑
  7. 亚兰
  8. 亚米拿达
  9. 拿顺
  10. 撒门(与喇合)
  11. 波阿斯(与路得)
  12. 俄备得
  13. 耶西
  14. 大卫王 ← 第14代

第二阶段:从大卫到被掳至巴比伦(14代)

  1. 所罗门(拔示巴所生)
  2. 罗波安
  3. 亚比雅
  4. 亚撒
  5. 约沙法
  6. 约兰
  7. 乌西亚(即亚撒利雅,马太在此跳过多代,直接记为第7位)
  8. 约坦
  9. 亚哈斯
  10. 希西家
  11. 玛拿西
  12. 亚们
  13. 约西亚
  14. 耶哥尼雅(即“约雅斤”,被掳时期的代表) ← 第14代

第三阶段:从被掳至巴比伦到基督(14代)

  1. 撒拉铁(耶哥尼雅之子)
  2. 所罗巴伯
  3. 亚比玉
  4. 以利亚敬
  5. 亚所
  6. 撒督
  7. 亚金
  8. 以律
  9. 以利亚撒
  10. 马但
  11. 雅各
  12. 约瑟(马利亚之夫)
  13. 马利亚(耶稣的母亲,马太以约瑟为法律上的“父”)
  14. 耶稣(称为基督) ← 第14代

为什么强调14代

马太把家谱刻意切成“三段、每段十四代”,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因为历史本来就如此整齐,而是要借“14”这个数把三样神学信息一次塞进读者心里:

  1. “14”就是“大卫”的代号
    希伯来文“大卫”דָּוִד(d-w-d)三个字母的数值分别是 4-6-4,加起来正好是 14。
    因此“14”成了“大卫”的文字商标。把家谱切成 14-14-14,等于在每个阶段都贴一次“这是大卫家的故事”——最终落在耶稣身上,就是向犹太读者大喊:看,这位耶稣才是真正的“大卫之子”!
  2. “14”是“7”的倍数——双重完全
    在犹太观念里,7 是完全数;14=7×2,表示“完全中的完全”。
    用 14 代把犹太史框住,等于宣告:历史到了耶稣这里已经“满额、到期”,救赎时间表走到了终点。
  3. 对称结构让记忆、宣讲更方便
    口头传统时代,14-14-14 的整齐节奏便于背诵、讲道;听众一听就知道:亚伯拉罕→大卫→被掳→基督,四拍子完成救恩史。

因此,“强调14代”并不是为了精确的年代学,而是为了神学广告:
“大卫的子孙、时代的完满、旧约的句号——祂就是耶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