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温柔体谅

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来5:2

在古以色列,君王在百姓面前代表神,而祭司则在神面前代表百姓。君王有治理百姓的权柄;祭司则有与百姓休戚与共的资格。《希伯来书》告诉我们,耶稣是我们的大祭司、真正的祭司,其他所有人间的祭司都是影儿,都指向他。

以色列的祭司们自己也是有罪的。因此,他们献祭不仅为百姓,也为了自己。以色列的祭司不仅是罪人,而且他们也一直犯罪。一些古代祭司真可谓旧约最十恶不赦的罪人——比如何弗尼和非尼哈(撒上1-4)。今天的我们和以色列人一样,都需要祭司。我们需要有人在神面前代表自己。但古时的祭司有时候是那么让人失望、那么邪恶和刻薄。

但如果我们的祭司能了解我们的软弱,因此他能深深同情我们,但他自己从未犯罪,因此他从不会自怨自怜——这样的祭司才能真正地温柔体谅我们。

在上一章我们探讨了《希伯来书》4章末尾的经文,而《希伯来书》5章延续了第4章的思路。上一章中,我们思考了基督心里切切想念他的子民,在他们的痛苦和患难中与他们休戚与共。现在借着《希伯来书》5章2节,我们来思考一个更深层的真理——他如何对待那些他想念的人。在4章15节中我们看到了何为基督的祭司角色,而在5章2节中我们将看到他是如何做的。

那么,他是如何做的呢?

温柔体谅。

5章2节中的“体谅”和4章15节中的“体恤”的希腊文词根相同,而《希伯来书》最初的读者很可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它在英译本圣经中却没有体现。此外,我们还发现这两节经文都用到了一个希腊动词“dunamai”,甚至用了同样的动词形式;[1]而且两节经文中都有“软弱”一词(我们会在本章最后来讨论)。我将这两个词组的字面意思列举如下,这样你会与最初的读者有同感:

4:15  dunamenon sunpathesai tois (“能体恤”)

5:2  metriopathein dunamenon tois (“能体谅”)

请注意,这两个词组中都有“dunamenon”一词(能),意为“有能力做某事的人”,而且两节经文中关键动词的词根(pathein)相同(我已经划线标注了)。在前一章中我们注意到,“sunpathesai”意为基督与我们休戚与共,“一同受苦”。你可以看到这个希腊词在英语中被译为“sympathy”(同情),但它的含义远比我们所理解的“sympathy”更丰富。在5章2节中,当作者继续阐述耶稣如何成为我们的大祭司时,我们看到了“metriopathein”一词。这个词在新约中只出现过这一次,意思是“体谅”。“metrio-这个前缀有克制、温和之意,而词根“patheo”指的是苦难、患难。因此,5章2节的意思是,当耶稣与罪人接触时,他不会手足无措。他安静、柔和、宽厚、克制。他温柔地体谅我们。

他会“体谅”谁呢?一定是那些错不严重、罪行尚可的人——但那些罪大恶极的人呢?他对他们会更严厉吗?

细读经文后,我们无法得出上述结论。“他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愚蒙和失迷不是那种有别于重大罪行的轻微罪行。作者用这种方式泛指所有的人。在旧约中——还记得吗?这封写给希伯来人的信是多么丰富、广泛地取材于旧约——我们发现大致有两种罪:无意的过犯或故意犯的罪;或者如《民数记》15章所说,误犯的和“擅敢行事的”罪(民15:27-31)。因此,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希伯来书》作者真正想说的是,“愚蒙”指的是无心之罪,“失迷”指的是故意犯罪。

换句话说,当《希伯来书》5章2节说耶稣“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时,其重点在于,耶稣能温柔对待所有到他面前来的罪人,而且他只会如此,不管他们的罪多么严重、多么令人发指。[2]令耶稣心生柔情的不是我们犯罪的严重程度,而是罪人到他面前来。不管我们犯了什么罪,他都会温柔地体谅我们。如果我们从不到他面前来,就必受到严厉的审判,好像一把两刃的利剑从他口里出来击杀我们(启1:16,2:12,19:15、21)。但如果我们真的寻求他面,那么他对我们狮子般的审判有多严厉,他对我们羔羊般的温柔就有多深沉(启5:5-6;赛40:10-11)。我们要么面对他的审判,要么面对他的温柔,因他不会对任何人保持中立。

想想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当我们犯罪时,耶稣鼓励我们将自己的混乱状态带到他面前,因他知道如何待我们。他不会鲁莽粗暴,不会怒声训斥,也不会像我们的父母那样大发雷霆。而他的忍耐不是因为他对我们的罪认识肤浅,他远比我们自己更清楚。事实上,即便在我们自我认知最深刻的时候,也只能认识到自身邪恶的冰山一角。他的忍耐克制完全源于他对自己子民的温柔。《希伯来书》不只告诉我们,耶稣爱我们而不斥责,还告诉我们他的爱是怎样的:他不是高高在上施恩给我们,而是与我们同在,用他的臂膀环绕我们,用我们需要的方式待我们。他温柔体谅我们。

有关《希伯来书》最重要的解经书也许非约翰·欧文的作品莫属。在欧文目前的23卷文集中,有7卷在逐节讲解《希伯来书》。[3]这些解经书花了他差不多20年的时间才完成,第一卷出版于1668年,最后一卷出版于1684年。那么这位伟大的解经家是如何阐释《希伯来书》5章2节的呢?他写道,当经文告诉我们大祭司“能体谅那愚蒙的和失迷的人”时,这意味着他:

不会因罪人的愚蒙和迷失而抛弃他们,就像一位养儿育女的父亲不会因自己孩子嗷嗷待哺就不管他……大祭司应该如此,而耶稣更该如此。他以完全的柔和谦卑、忍耐克制担当他百姓的软弱、罪恶乃至挑衅,就像一位保姆或者养育儿女的父亲承受着一个可怜婴儿的软弱一样。[4]

耶稣永远不会拒绝你,就好像一位慈爱的父亲永远不会拒绝他哭泣的婴儿一样。耶稣的心完全向你敞开。没有什么能将他的爱禁锢在天,他心中流淌出恩慈的爱。

不仅如此,基督的“柔和谦卑”以及他的“忍耐克制”对他的本性而言并非无关紧要,仿佛他真正的喜悦不在于此。这种对所有罪人的看顾以及温柔体谅,对他而言最自然不过。欧文接着说,基督“对我们而言,没什么比他的怜悯、忍耐和宽容更能恰当、充分地体现出他的本性。”[5]换句话说,当耶稣“体谅”我们时,他是在做最适合、最自然的事。

事实上,耶稣没有因我们犯罪而撇弃我们,这表明他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和喜悦就是忍耐的温柔。欧文说,耶稣基督作为大祭司的这种温柔体谅“是对信徒最大的鼓励和安慰。如果他不是完全具备这样的性情,也并非无论何时都是如此,那么他一定会不满地抛弃我们。”[6]欧文的表达方式比较老套:我们的罪如此之深,以致耶稣若只有一点点温柔肯定是不够的;然而,无论我们的罪如何深重,基督的温柔体谅总是比我们所需的更加深厚。

但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基督要体谅我们?

经文告诉我们说:“因为他自己也是被软弱所困。”

我们可以立即想到,这通常指的是大祭司。对此后一节经文说得很清楚,它说大祭司要为自己献祭赎罪(来5:3),但耶稣不需要这么做(来7:27)。请记住我们在前面4章15节中看到的——耶稣自己“没有犯罪”,但他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因为“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耶稣是完全无罪的。但他的确经历了一个真正的人在这堕落世界上所能经历的一切:患难中的软弱、试探以及人的其他局限性(来2:14-18)。以色列历史上所有的大祭司都是有罪的、软弱的; 但耶稣这位大祭司虽然软弱,却没有犯罪(林后13:5)。

因此,与我们的想法相反的是,我们在软弱、患难和试炼中陷得越深,基督就越与我们休戚与共。当我们陷入痛苦时,也有机会更深地进入基督心里,而不是相反。

定睛基督吧!他必会温柔体谅你。这是他唯一的做事方式。他是大祭司,终结了一切的大祭司职分。如果你只是定睛于自己的罪,你就不知道何处有平安。但是,一旦你定睛于这位大祭司,你就无视一切危险。若只看自己,我们只会觉得天上的审判何其严厉;若定睛基督,等待我们的只有他的温柔

第四章  能体恤我们

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来4:15

清教徒的写作方式乃是这样,挑出一节经文细细品味,并找出其中所有感人至深的神学观点,再写上两三百页的内容,然后把自己的思考寄给出版社。古德温的这本《基督的心》(The Heart of Christ)也是这样。他研读的经文是《希伯来书》4章15节: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古德温的负担是让那些灰心沮丧的信徒相信,纵使基督现在已经在天上,但他仍会敞开怀抱,温柔接纳罪人和困苦人,一如他在地上时那样。这本书在1651年出版时的扉页就反映了这一点。请注意“CHRIST in HEAVEN”(天上的基督) 和“SINNERS on EARTH”(地上的罪人)二者的对称排列方式:

古德温在结语中阐明,基督的心就是指基督“恩慈的性情和温柔的情感”。他希望读者能惊讶地看到,圣经证明,那位复活的主如今在天上很好,和他在地上时一样容易接近,也一样心存怜悯。

在引言之后,古德温解释了为什么他选择《希伯来书》4 章15节来探讨这一观点:

我之所以选择这句经文,是因为它最能表达出基督的内心,并且阐释了基督对罪人的态度和工作方式;而且它是如此的形象,似乎是在将我们的手放在基督的胸前,让我们感受基督的心跳及他对我们的牵挂,纵使他如今已在荣耀里。这段经文显然是借着思考如今在天上的基督对信徒的心,[1]来勉励他们抵挡一切可能的拦阻。

如果有个朋友将我们的双手放在复活的主耶稣基督胸前,就如听诊器能让我们听到人体强有力的心跳,我们的手也让我们感受到基督至深的情感和渴望,那会是怎样的?古德温的意思是:我们可以确定,《希伯来书》4章15节就是那个朋友。

《希伯来书》4章15节的上下文十分耐人寻味,它是这样的: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来4:14-16)

14节和16节各包含一个劝勉:持守神的教义(“当持定所承认的道”,14节)和凭信与神相交(“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16节)。15节(上述经文中的粗体字部分)开头的“因”表明15节是14节的原因。而16节开头的“所以”表明了15节也是16节的原因。换句话说,15节是这段经文的钥节,它的上下文是为了阐明它的含义。

这段钥节的主旨是耶稣基督与他的百姓完全休戚与共。我们所有的天然直觉都告诉我们,当生活平顺时,耶稣与我们同在,扶持我们,帮助我们。但这节经文的意思正相反,因着“我们的软弱”,耶稣体恤我们。这里“体恤”一词的原文是一个合成词,由表示“一同”的前缀(with)和表“受苦”的动词(to suffer)组成。“体恤”不是指那种冷漠的、事不关己的同情,而是指一种能感同身受的共情,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只有父母对孩子之间才会有那样亲密的关系。事实上,“体恤”甚至比“同情”更深刻。我们痛苦,耶稣也感到痛苦;我们遭难,耶稣也感同身受,尽管他自己并没有遭难——这倒不是说他那不可动摇的神性受到影响,而是说他心里切切想念困苦中的我们。他的人性使他能完全体会我们所受的苦楚。[2]当他看见自己的百姓受苦时,他无法抑制住自己不去爱他们。

《希伯来书》的作者牵着我们的手,带我们洞悉基督的内心,向我们展示了耶稣对他百姓无限的扶持。作者在这卷书第2章中说,耶稣“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而且“他自己既然被试探而受苦”(这里的“试探”一词与4章15节中的“试探”在原文中是同一个词)。

然而,《希伯来书》4章15节真正令人震惊的是,我们得知耶稣为何能如此体恤他受苦的百姓并与他们同在的原因。那就是,他也曾“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不仅如此,他还“凡事”受试探,与我们一样。耶稣之所以能如此强烈地和我们有共鸣,是因为我们所经历的患难困苦并不是唯独我们才有,他自己也曾经历过。耶稣不仅可以拯救我们脱离困境,如同医生开药治病一样,而且在救援到来之前他还与我们同在,就好像医生也得了病人的病。

耶稣不是宙斯。他是一个无罪的人,但不是一个无罪的超人。他从床上醒来后也会蓬头垢面。他十三岁的时候也有青春痘。他永远不可能出现在《男性健康》(Men’s Health)杂志的封面上(“他……无美貌使我们羡慕他”,赛53:2)。他以普通人的身份来到世上,为要拯救许多普通人。他深知干渴、饥饿、藐视、弃绝、嘲笑、侮辱、羞辱、误解、诬告、窒息、折磨以及被杀的滋味。他也饱尝孤独的煎熬。在他最需要朋友的时候,他的朋友抛弃了他;假如他生活在今天,在他33 岁那年,他所有的推特粉丝和脸书好友都取消了与他的好友关系——但他永远不会取消与我们的好友关系。

理解《希伯来书》4章15节的关键在于,理解“凡事”和“没有犯罪”这两个词。我们所有的软弱——事实上,我们生命中的一切——都被罪玷污了。如果罪是蓝色的,那么我们的所言所行就不是偶尔变蓝;我们一切的言语、思想和行为都被染成蓝色。然而耶稣却不是这样。他没有犯罪,而且他“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来7:26-27)。但我们必须仔细思想“凡事”一词,在坚持耶稣无罪的同时又不削弱这个词的含义。那诱惑人的试探、那痛苦的试炼、那令人困惑的迷茫——耶稣都曾经历过。事实上,他的纯全良善意味着,他所感受到的痛苦比我们这些罪人所能感受到的要强烈很多。

想想你自己的生活。

当人际关系恶化,当虚空感如洪水般袭来,当我们感觉岁月飞逝,当唯一的机会从指尖溜走,当我们心绪不宁,当老友让我们失望,当家人背叛我们,当我们遭人误解,当我们被大人物嘲笑时——简言之,当这个堕落的世界向我们逼近,让我们只想认输时——在那里,就在那里,我们有一位良友,他完全明白这些试炼是何滋味,他坐在我们旁边,拥抱我们。他和我们在一起,与我们休戚与共。

我们常常觉得,生活越艰难,我们就越孤独。当我们在痛苦中越陷越深时,这种孤独感会越来越强烈。但圣经教导我们说,我们的痛苦永远不会超过他自己曾经承受的。我们从来都不孤独。那种令人感到孤独的、不寻常的痛苦,他过去也曾经历过,如今他正与我们一同担当。

第14节告诉我们,耶稣已经升天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对我们的痛苦置身事外、漠不关心。古德温说:“第15节告诉我们,对那些经历各样软弱的罪人,基督内心充满爱意,也很容易受触动。”[3]看到我们受苦,基督心里会产生一种我们所不知道的深切情感。

但我们的罪呢?我们是否应该沮丧,基督无法在罪带来的愧疚和耻辱中,在那最深的痛苦中与我们同在?答案是否定的,原因有二。

首先,耶稣无罪意味着他比我们自己更了解何为试探。C.S.路易斯在谈到一个逆风行走的人时阐明了这一点。一旦试探之风足够强烈,这人就会倒下,甚至放弃——因此他不知道在逆风中坚持十分钟会怎样。耶稣永远不会倒下;他忍受了我们所有的试探和试炼,从不放弃。因此,他比我们任何人都更了解试探的力量。只有他真正知道抵挡这试探的代价。[4]

其次,我们唯一的盼望在于,担当我们所有痛苦的那位神是纯全圣洁的。我们那位无罪的大祭司不需要被拯救,他是来拯救我们的。因此,我们可以到他那里“得怜恤,蒙恩惠”(来4:16)。他自己没有和我们一起深陷罪中;唯有他可以救我们脱罪。他的无罪就是我们的救赎。不过,在这里我们开始转向基督的工作。《希伯来书》4章15节的核心及古德温对这节经文的理解,都指向基督的心。16节说到“施恩的宝座”,但15节让我们看到恩典的心。唯有他能救我们脱离罪的深坑,也唯有他愿意进前来背负我们的重担。耶稣能体恤我们,他与我们“一同受苦”。与古德温同时代的约翰·欧文说,基督“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和拯救我们……而且在我们经受苦难和试炼时,他心里深受触动,因而对我们的遭遇感同身受。”[5]

如果你在基督里,你就会有一位良友,而且在你伤痛之时,他绝不是居高临下为你打气。他必不会置身事外。什么也不能阻挡他。他与你心心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