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基督的喜乐

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来12:2)

古德温写道,基督“自己的喜乐、安慰、幸福和荣耀因……而增长。”

现在,你会怎么补全这句话?

圣经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止一种,但我们应该警惕对基督的片面描述,即强调一面而忽略其他。可以说,当门徒舍弃一切来跟随耶稣时,他当然喜悦(可10:21-23)。我们还可以看到,信徒若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而预备管理许多的事,基督就很喜悦(太25:21,23)。我们还可以肯定,当父把真理向聪明通达的人隐藏起来而向婴孩就显出来时,他也是这样欢喜快乐(路10:21)。

但是,在我们对基督的认识中,还有一个圣经真理更容易被忽视。基督徒的直觉是,我们若听从并顺服基督就会蒙他悦纳。但你有没有想过当我们因着软弱和失败来找他也会让他欢喜快乐呢?

古德温是这样完成他那句话的:“基督自己的喜乐、安慰、幸福和荣耀,因他赦免、拯救和安慰他在地上的肢体所显出的恩典与怜悯而增长。”[1]

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医生进入丛林深处,为一个饱受传染病折磨的原始部落提供医疗服务。他已经让人把医疗设备空运过来了。他的诊断正确无误,也准备好了抗生素。他经济独立、生活富有,不需要任何形式的报酬。但当他试图治疗时,病人却拒绝了。他们想自己照顾自己,想按自己的方式治疗。最后,几个勇敢的年轻人走上前来接受了免费治疗。

这位医生会有什么感受?

喜乐。

当病人来寻求帮助和治疗时,他就越发喜乐。因为这是他来的唯一原因。

如果病人不是陌生人而是他自己的家人,他岂不是更加喜乐?

我们会这样想,基督也会这样想。当我们带着痛苦、需要和空虚求他再次赦免和饶恕时,他不会心烦意乱或者懊恼沮丧。因为这是他来的全部意义,也是他医治的目的。他经历了死亡的恐怖,三天后复活,为要赐给他的子民无尽的怜悯和恩典。

但古德温在这里提出了一个更深层的观点。耶稣盼望我们倚靠他的恩典和怜悯,不仅因为他的救赎之工正确无误,还因为这就是他的本性。他道成肉身接近我们,好与我们一同喜乐——他因施恩喜乐,我们因受恩喜乐。古德温甚至进一步论道,当我们向基督寻求帮助和怜悯时,他会比我们更喜乐,也更得安慰。正如妻子得了医治时,爱她的丈夫比自己得了医治还受安慰。当基督看到他的宝血涂抹了我们的罪时,他“自己比我们更得安慰”。[2]基督是我们在天上的中保,意味着他除去了我们与神相交的一切障碍。在思考这一切时,古德温写道:

基督的子民因他的死受益越多,他的荣耀和喜悦就越发加增;所以当他们罪得赦免、更加圣洁、心得安慰时,他看到自己劳碌的果效,便得了安慰,而他因着这一切所行的就越发得着荣耀。是的,他比他们自己更加欢喜快乐。而他因着这喜乐又继续看顾和深爱着他地上的儿女们,并时刻用圣灵浇灌他们、更新他们。[3]

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你因着痛苦、疑惑和罪恶到基督面前寻求怜悯、爱和帮助时,你就是在顺着他内心最深的渴望而行,而不是相反。

我们倾向于认为,当我们在需要时寻求耶稣的帮助、在罪中寻求怜悯时,是在某种程度上是分散他的精力,是消耗他的能力。但古德温却不这么认为。耶稣令人惊讶之处在于,他“施恩的作为,而且他常常向百姓行善……以完全的怜悯、恩典、安慰和福乐充满他们,因此他自己也变得更加完全。”[4]

基督作为真神,再完全不过了;他与天父一样拥有永远长存、不见朽坏的丰富。然而作为真正的人,基督并没有因为我们呼求他而心力憔悴,相反,他因我们到他身边来心得满足。

换言之,若我们躲在阴影、恐惧和失败里犹疑不前,那么我们不仅错过了自己得安慰的机会,也错过了基督得安慰的机会。他正是为此而活。这是他喜悦做的事。他因我们的喜乐而喜乐。

但这种观点合乎圣经吗?

思考《希伯来书》12章。在那里,耶稣被称为“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他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来12:2)

“因……喜乐。”什么喜乐?在十字架另一边等着耶稣的是什么?

是看到他子民罪得赦免的喜乐。

还记得《希伯来书》的核心内容吗?耶稣是终结了所有人间祭司的大祭司,成了最后的赎罪祭,完全代替他百姓的罪,为要拯救他们“到底”(7:25)。此外,作者在《希伯来书》12章2节结尾处提到耶稣坐在神右边的意义,对此他在这卷书的其他地方给出了明确解释:

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1:3,粗体为本书作者所加,下同)

我们所讲的事,其中第一要紧的,就是我们有这样的大祭司,已经坐在天上至大者宝座的右边。(8:1)

但基督献了一次永远的赎罪祭,就在神的右边坐下了。(10:12)

在上述经文中,耶稣坐在神的右边与他作为祭司的赎罪工作有关。这位大祭司是神和人之间的中保,使天地重新合而为一。为此,他献上自己成为永远的赎罪祭,彻底洁净了他的子民,洗净他们的罪。他满心欢喜地期待看到他的子民永远洁净,甘愿为此经历了被捕、死亡、埋葬和复活。今天,当我们参与基督的救赎之工,到他面前寻求赦免,虽有罪却仍可与他相交时,我们就明白了基督心里最深的渴望和喜乐。

与此有关的还有新约的其他几处经文,例如一个罪人悔改时,天上也要为此欢喜(路15:7);或者当门徒住在他的爱里时,他渴望自己的喜乐成为他们的喜乐(约15:11;17:13)。他盼望我们从他的爱中汲取力量,但只限于那些需要这不配得之爱的罪人。他不只想要赦免我们的罪,他想要的是我们这个人。耶稣是如何谈论自己最深的渴望的?他是这样说的:“父啊,我在哪里,愿你所赐给我的人也同我在那里。”(约17:24)

这里,我们要谨防那种不信的恶心。不顾一切地接受基督的怜悯,难道不是狂妄自大、厚颜无耻的行为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有所权衡、保持理性,小心不要给他太大压力吗?

当孩子窒息时,他的父亲难道会希望他有节制、合理地吸氧吗?

问题在于,当圣经说我们是基督的身体时,我们并没有把它当回事。基督是头;我们是他身上的肢体。头会怎么对待自己的身体?使徒保罗告诉我们“保养顾惜”(弗5:29)。接着保罗将这个比喻明确地与基督联系起来:“正像基督待教会一样,因我们是他身上的肢体。”(5:29-30)。我们如何护理身体上受伤的部位呢?细心调养,包扎呵护,花时间让伤口愈合。因为那个部位不是一个亲密的朋友,而是我们的一部分。基督对信徒也是如此。我们是他的一部分,是他的身体。因此,复活的基督向一个逼迫他子民的人问道:“你为什么逼迫我?”(徒9:4)

当你从基督丰富的救赎大工中得着益处时,耶稣也会心得安慰,因为他自己的身体也得了完全

第二章  他的心发出果效

就怜悯他们。(太14:14)

我们已经知道,耶稣在四福音中一次又一次用行动证明了他在《马太福音》11章29节的宣告。他心如何,就如何行事。他没有其他的行事方式。他的生活反映了他的心。

当麻风病人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时,耶稣立刻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太8:2-3)。在麻风病人的请求和耶稣的回答中,“肯”这个词的希腊文有“想要”或“渴望”之意。那个麻风病人问的是耶稣最深的渴望,而耶稣通过医治表达了自己的渴望。

当一群人把他们的瘫子朋友带到耶稣面前时,耶稣甚至不问他们要什么就直接安慰他们——“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对瘫子说:‘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太9:2)还没等他们开口求助,耶稣就说出一连串安慰人的话。

当耶稣走遍各城各乡时,“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太9:36)。所以,他教训他们,又医治各样的病症(太9:35)。只因看到众人的无助,他的怜悯之情油然而生。

在基督的事工中,他曾多次出于怜悯医治病人(“就怜悯他们,治好了他们的病人”(太14:14)),喂饱饥饿的人(“我怜悯这众人,因为他们同我在这里已经三天,也没有吃的了”(太15:32)),教训众人〔“就怜悯他们……于是开口教导他们许多真理”(可6:34)〕,擦去失亲之人的眼泪〔就怜悯她,对她说:“不要哭!”(路7:13)〕。所有这些经文中的“怜悯”都是同一个希腊词,字面意思是指人的肠子或内脏——这是古时的一种说法,指人内心深处涌现出的东西。这种怜悯反映了基督的内心。

从福音书我们得知,耶稣曾经两次情不自禁地哭泣。但他不是为自己或自己的痛苦,而是为别人——一次是为耶路撒冷哀哭(路19:41),另一次是为他死去的朋友拉撒路哭泣(约11:35)。他心中最深的痛苦是什么?是别人的痛苦。是什么牵动他心、让他流泪?是别人的眼泪。

那些道德败坏的、被社会唾弃的、不可原谅的、不配有的人,不仅一次又一次得到基督的怜悯,而且也极其自然地被基督吸引。根据基督敌人的见证,他是“罪人的朋友”(路7:34)。

当我们把福音书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耶稣的所是时,最突出的是什么?

是的,他应验了旧约时代人们的盼望和渴求(太5:17)。是的,他如此圣洁,甚至让他的朋友因意识到自己的罪而恐惧仆倒(路5:8)。是的,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他的权柄甚至超过了当时的文士(可1:22)。上述内容若是缺少一个,就会偏离重要的历史正统观念。但读完福音书后,我们耳边回响的主旋律也是这些描述中最生动、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神的圣子如何靠近、触摸、治愈、拥抱和饶恕那些最不配却又真心渴望的人。

清教徒理查德·薛伯斯是这样说的:“当(基督)看到百姓受苦时,就热切地想念他们;基督里的恩典和怜悯之工,是他心发出的果效。”也就是说,“无论基督做了什么……都是出于爱、恩典和怜悯。”但薛伯斯又进一步说道:“他这样做是发自内心的。”[1]福音书告诉我们,耶稣不只有爱,而且他自己就是爱;他心里涌流出怜悯之情,犹如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

但耶稣严厉的一面呢?

巴刻曾经写道:“半真半假的东西若伪装成完全的真理,就成了完全的谎言。”[2]当我们谈论圣经中的基督时,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教会历史上的异端邪说并非彻底颠覆了圣经对耶稣的描述,它们只是断章取义而已。早期教会关于基督论的那些错谬几乎认同所有的基本教义,但只在一个教义上产生了偏差——有的忽视基督完全的人性,有的忽视基督完全的神性。若我们谈论基督的心却忽略他的忿怒,这是不是会带来同样的危险呢?

也许对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这种危险比彻头彻尾的异端邪说更不易觉察。我们的神学观点可能完全合乎正统,但出于各种原因,我们更关注耶稣的一面而忽略其他。在我们中间,有些人可能是在一个规则重重的环境中长大的,那种没完没了的不合标准的感觉常常令他们窒息,因此基督的恩典和怜悯特别吸引他们;有些人可能是在一个混乱无序的环境中长大的,而基督的命令所体现的受道德约束的生活方式和秩序可能特别吸引他们。还有一些人遭受了本应保护他们之人的虐待,因此他们渴望天国的公义和地狱的刑罚来纠正所有错误。

当我们专注于基督内心的情感时,当如何确保自己对神最终的旨意有一个健全的理解,并对基督的所是有一个全面而平衡的认识呢?

这里我们需要给出三点说明。首先,基督的忿怒和怜悯并不像跷跷板的两端那样彼此对立,好像贬抑一方就等于抬高另一方。相反,两者是共生的关系。一个人越能认识到基督对我们周围和我们内心一切罪恶的义怒,就越能深刻感受到他的怜悯。

其次,具体谈到基督的心(以及旧约中耶和华的心)时,我们不是指他怜悯和发怒的行为。他的心就是他的心。因此,我们不是在论述他众多属性中的某一个。我们是在问他内心深处是什么?他最自然地流露出什么?

第三,我们只是想探究圣经如何见证了基督对罪人和困苦人的慈心。换言之,圣经对基督的描绘若显得有些不平衡,那我们也要相应地调整。与其人为地“平衡”,不如遵循圣经。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即如何将基督的心与他的作为或圣经中那些似乎与之格格不入的论述调和。但以上三点我们必须始终牢记。简言之:基督的慈心无论再怎样赞美、渲染和夸大都不为过。他的心无法测度,但却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我们从中汲取的力量实在太少了!当我们谈论耶稣的心时,并没有忽略他严厉的一面。我们唯一的目标是遵循圣经的见证,深入探究耶稣那令人惊讶的本性。

如果耶稣的作为反映了他的本性,那么我们必然会得出一个结论:他要来拯救的堕落世界,对他而言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这比说耶稣是慈爱、怜悯或恩典的神要深刻得多。四福音共同见证了当耶稣基督看到周围的堕落世界时,他内心最深的驱动力,他最自然的本能是接近罪人和困苦人,而非远离他们。

我们可以以旧约关于洁净与不洁净分类为背景来理解这一点。在圣经中,这种分类一般不是根据身体的卫生情况,而是根据道德的洁净程度。两者不能完全分开,但圣经主要指道德或伦理的洁净。这一点很明显,因为解决不洁的方法不是洗澡,而是献祭(利5:6)。问题不在于污垢,而在于罪(利5:3)。因此,旧约时代的犹太人在一种复杂的洁净制度下,通过各种各样的祭物和仪式重新在道德上变洁净。这一制度中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当不洁的人与洁净的人接触时,这个洁净的人就成了不洁的。这说明道德的败坏具有传染性。

想想耶稣。根据《利未记》的分类,他是地上有史以来最洁净的人,因为他就是那位至圣者。我们这些人天生就是不洁和堕落的,无论什么恐怖之事若让我们感到厌恶,也一定会让耶稣更加厌恶。我们无法理解他心思意念中那种完全的纯净、圣洁、洁净。他纯全良善、毫无瑕疵,且是可喜爱的。

那么当他看见不洁的人时,是怎么做的呢?当他遇到妓女和麻风病人时,他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他走向他们。他满心同情,渴望真正地怜悯他们。他陪伴他们,触摸他们。我们都能见证,他的触摸充满恩慈。温暖的拥抱胜过友好的问候。但基督怜悯的触摸还有更深层的意义,他推翻了犹太人的洁净制度。当耶稣这位至圣者摸了不洁的罪人时,他并没有变得不洁,但那个罪人却洁净了。

耶稣基督在地上的事工之一就是恢复了不配罪人的人性。我们常常觉得,福音书中的神迹是神对自然秩序的干预。但是德国神学家于尔根·莫尔特曼(Jürgen Moltmann) 却指出,神迹不是神对自然秩序的干预,而是恢复。我们已经习惯了堕落的世界,以致对疾病、病痛、痛苦和死亡习以为常,但其实它们才是对自然秩序的干预。

当耶稣赶鬼医病时,他是在将毁灭的力量赶出受造界,并且医治那些受伤和生病的受造之人,使他们身体复原。医治见证了神的至高主权,使受造之人恢复健康。耶稣的医治并非自然界中的超自然神迹。在一个不正常、受鬼魔辖制、伤痕累累的世界里,它们才是唯一真正“自然”的事。[3]

耶稣在世上行走,复兴没有人性的人,洁净不洁净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于心不忍。所到之处,他无不感到悲伤。所以,无论他走到哪里,当他面对那些痛苦和渴望的人时,他就怜悯他们,使他们得洁净。古德温说:“基督就是披着肉身的爱。”[4]想象一下。在美国科幻电影《复制娇妻》(the Stepford Wives)或《终结者》(the Terminator)中,把那些主角的身体剥开,你会看到机器;而剥开基督的肉身,你会发现爱。[5]

如果怜悯化成人形行走于世间,会是什么样子?答案显而易见,我们不必怀疑。

但这是他在地上生活的时候。那今天呢?   

这让我们想起新约的话:“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来13:8)那位曾在拉撒路墓前哭泣的基督,今天也与我们一同在孤独绝望中哭泣。当我们遭人误解和排挤时,那位曾伸手摸麻风病人的主也会伸手拥抱我们。耶稣伸手洁净污秽的罪人,进入我们的灵魂深处,用他大能的、不可抗拒的洁净来回应我们不诚心的祈求,帮助那些不能靠自己得洁净的人。

换言之,尽管基督现在在天上,但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因为他做这一切是靠自己的灵。我们将在第十三章集中讨论基督的心与圣灵的关系。现在我们只需要知道,基督借着圣灵不但触摸我们,而且还住在我们里面。新约教导说,我们与基督的联合如此紧密,以至于无论哪个肢体做了什么,都可以说是基督的身体做的(林前6:15-16)。耶稣基督今天跟你的关系,比他在地上服侍罪人和困苦人时更近。基督借着他的灵全心拥抱他的子民,比任何身体的拥抱更近更紧。他道成肉身在地上所行的,是他内心发出的果效;现在,他向我们也是这样行,因为我们是他的身体

第一章  祂的心

https://www.yanjinggongju.com/article/Gentle_and_Lowly_Chapter01.html

我心里柔和谦卑。(太11:29

我父亲为我指明了司布真的一个洞见:《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和《约翰福音》四部福音书中共有89章经文,但耶稣只在一处提到了他的心。

从四部福音书中,我们可以读到基督的很多教导。我们读到他的出生、他的事工、跟从他的门徒,以及他的传道行程和祷告习惯。我们发现,基督的长篇讲论会引来听众的不断反对,而这又促使他更深入地教导真理。我们也从中获悉,基督如何理解自己就是实现旧约应许的那一位。这四部福音书合在一起记载了耶稣所遭受的不公义的被捕、羞辱的死亡和令人震惊的复活。想想过去两千年来,神学家们在所有这些事上的著述早已累万盈千。

但只有一处经文提到耶稣自己向我们敞开心扉,这也许是人口中能说出的最奇妙的话语: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 11:28-30)[1]

在这一处经文中,神的儿子揭开面纱,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他没有说自己“心里严厉苛刻”,没有说自己“心里高贵威严”,甚至没有说自己“心里喜乐慷慨”。耶稣用自己的话令人惊讶地宣称,他“心里柔和谦卑”。

有件事从一开始我们就要弄清楚,无论旧约还是新约,当圣经谈到心时,都不是指我们的情感,而是指驱动我们一切行为的内在生命中心。它是我们早上起床的动力,又在夜晚带我们入梦。它是我们的动力指挥中心。用圣经的话来说,心不是我们的一部分,而是我们全人的中心,关乎我们是谁。我们的心定义了我们自己,引导我们一切所行。所以,所罗门教导我们说:“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箴4:23)[2]心关乎人的生命。它使我们成为一个个不同的人,是我们一切行为的驱动力。它定义了我们这个人。[3]

当耶稣揭示自己的内心深处时,他告诉我们什么是他发出一切果效的动力,什么是他最真实的一面,我们发现深藏于他内心的是“柔和谦卑”。

谁能想象出这样一位救主呢?

“我心里柔和……”

“柔和”一词的希腊原文在新约中还另外出现过三次:天国八福中说,“温柔的人”将承受地土(太5:5);《马太福音》21章5节引用先知的预言(亚9:9)说,君王耶稣“来到你这里,是温柔的,又骑着驴”;彼得对做妻子的劝勉说,唯独应当追求“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彼前3:4)。耶稣柔和、温柔、谦卑,他不好争竞,不严苛、不激进、不轻易发怒,他是宇宙中最通情达理的人。对他来说,最自然的姿势不是伸手指责,而是敞开怀抱。

“我心里……谦卑……”

“卑微”(lowly)与“柔和”这两个词含义有些相似,它们共同描绘出一个关于耶稣内心的事实。这个词在新约里一般译为“谦卑”(humble),例如《雅各书》4章6节说:“神阻挡骄傲的人,赐恩给谦卑的人。”但在整本新约中,“谦卑”一词通常不是指一种美德,而是指贫困潦倒的生活状态(这也是该词在旧约尤其是《诗篇》中的普遍用法)。例如,当马利亚怀了耶稣时,唱了一首《尊主颂》,她用这个词来形容被神高举的“卑贱的”人(路1:52)。[4]当保罗吩咐我们 “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罗12:16)时,他用这个词来指代那些在社会上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不可能在宴席中居首位,而是一出现主人往往不会在意。

说耶稣谦卑,是为了表明他是可接近的。尽管耶稣基督有极大的荣耀和令人瞩目的圣洁,他是至高的君王,超乎万有,但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人比他更容易接近。来到他面前无须任何条件,也无须跨越什么障碍。华腓德在解释《马太福音》11章29节时写道:“最令他的跟随者们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他生平所表现出来的高贵谦卑的举止。”[5]投入耶稣怀抱的门槛很低:向他敞开心扉。这就是他所要的。事实上,这也是他唯一的工作。《马太福音》11章28节明确告诉我们谁有资格与耶稣相交:“凡劳苦担重担的人。”你无须卸下重担或振作精神,就可以到耶稣面前来。正是因为你有重担,所以你可以来接近他。不需要付什么代价。“我就使你们安息。”他的安息是恩赐,而非交易的结果。无论你是努力工作以求生活顺遂(“劳苦”),还是发现自己被无法掌控的事情缠累(“重担”),耶稣基督都渴望你得安息,渴望你从风暴中走出来,他甚至比你自己更渴望。

根据基督自己的见证,他心里“柔和谦卑”,这就是他的心、他的本性。温柔、敞开、热情、接纳、通情达理、甘心乐意。如果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说明耶稣是谁,那么我们若回答“柔和谦卑”就是忠于耶稣自己的教导。

如果耶稣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那么在“关于我”那一栏的下拉菜单中最显眼的一行应该是:我心里柔和谦卑

但他并非对所有人都柔和谦卑。唯有到他面前来、负他的轭、呼求他帮助的人,他才这样待他们。在这个应许的前文中,耶稣告诉我们他将如何对待不悔改的人:“哥拉汛哪,你有祸了!伯赛大啊,你有祸了……但我告诉你们:当审判的日子,所多玛所受的,比你还容易受呢!”(太11:21、24)“柔和谦卑”并不意味着“多愁善感、唯唯诺诺”。

但对悔改的人来说,我们的罪恶、缺点、不安、怀疑、焦虑和失败永远比不过他温柔的接纳。因为耶稣不是偶尔柔和谦卑。柔和就是他的本性,是他的心。他不能对自己的百姓不柔和,因他不能背乎自己,就像你我不能改变我们眼睛的颜色一样。

基督徒的生活总免不了劳苦(林前15:10;腓2:12-13; 西1:29)。关于这一点,耶稣在《马太福音》中说得很清楚(太5:19-20;18:8-9)。而他在11章的应许是“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而不是“你们身体就必得安息”。然而,基督徒一切的劳作都源自与一位活的基督相交,而关于他一个超越的决定性事实就是“柔和谦卑”。他以无尽的恩慈托住我们,令我们无比惊异。唯有当我们更深地了解这种温柔的恩慈时,才能活出新约所要求的基督徒的生命。唯有当我们饱尝基督的恩慈时,才能在所到之处留下天国的馨香之气。有一天当我们离开人世,世人会惊讶地看到,神的恩慈何其伟大,远非我们配得。

上述对恩慈的理解就出自我们正在研读的这段经文。耶稣说“我的轭是容易的”,其中“容易”一词需要我们仔细推敲。他并不是说生活没有痛苦和艰辛。这个词的希腊文在圣经其他地方也出现过,有时被翻为“恩慈”,例如《以弗所书》4章32节说:“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另见罗2:4) 想想耶稣到底在说什么。轭是一种放在牛身上的沉重的横杆,目的是迫使它们拖着农具穿过田地。耶稣用了一种反语的手法,说门徒所负的轭不是轭,而是一种恩慈。这样一来,谁还能拒绝呢?这就好比当你告诉一个快要淹死的人必须戴上救生圈时,但对方却语无伦次地喊着说:“不!我不要!在暴风雨中溺水已经够苦的了。我最不需要救生圈这个额外的负担!” 这就是我们所有人的本相,虽然嘴唇敬拜基督,却常常避免与他有深入的相交,因为我们不了解他内心如何。

他的轭是恩慈的,他的担子是轻省的。这意味着,他的轭不是枷锁,他的担子也不沉重。正如氦气能让气球升上高空,耶稣的轭也能使他的跟随者心得释放。他无尽的温柔和极易接近的谦卑,激励我们在生活中奋勇前行。他不仅在我们需要时满足我们,也住在我们里面。他总是不厌其烦地拥抱我们进入他温柔的怀抱。这就是他的心,是他每早晨服侍的动力。

但我们对耶稣基督的直觉认识却并非如此。再来看看《马太福音》11章这段经文,古时的英国牧师古德温可以帮助我们洞悉耶稣的真正意图:

人很容易对基督存有与事实相反的看法,但基督在这里道出了自己的性情,以免人把他想得太过严厉,也为了吸引他们更多亲近他。我们常常以为,他既然如此圣洁,自然会对罪人严厉刻薄,以致无法容忍他们。但他却说:“不,我很温柔,因我本性如此。”[6]

我们对世界运作方式的曲解也体现在对耶稣的认识上。一个人越富有,就越容易看不起穷人;一个人越漂亮,就越容易遭到丑陋之人的排斥,这些都是人性使然。我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所行的就暗暗认定,一个如此崇高尊贵的人要接近卑劣污秽之徒会有相当的难度。当然,耶稣会来找我们,这一点我们都认同,但我们会以为他是捏着鼻子来的。毕竟,这位复活的基督,“神将他升为至高”,有一天万有都要因他的名无不屈膝跪拜(腓2:9-11)。他的眼目“如同火焰”,声音“如同众水的声音”,口中吐出“一把两刃的利剑”,面貌“如同烈日放光”(启1:14-16);换句话说,他的荣耀无法形容,他的辉煌不可名状,在他面前,人的所有语言都失去了功用。

在这位基督的内心深处,最重要的特质是柔和与谦卑。

古德温的意思是,这位崇高圣洁的基督在伸手摸污秽的罪人和麻木的困苦人时不会厌烦。因为他喜悦这样接纳他们。他不忍退缩。我们很自然地以为,耶稣摸我们时就像一个小男孩第一次伸手摸鼻涕虫一样——皱着眉头,小心地伸出一只手,一碰到就厌恶地尖叫起来,然后立即把手缩了回去。在我们的想象中,这位复活基督就是这样“严厉刻薄”地向我们走来,古德温描述的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

这就是我们需要读经的原因。在我们的天然直觉中,神与我们没什么两样。但圣经所启示的神颠覆了我们的直觉偏好,他那与无限完美相称的无限温柔令人震惊。事实上,他的完美包括他完全的温柔。

这就是他的本性,是他的心。耶稣自己也说: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

耶稣基督的家谱

天父上帝,我们满心地感谢赞美主您的恩典!主啊,我们感谢您又带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安息。我们感谢您在世上赐给我们的平安,在主基督里赐给我们的盼望。主啊,从今天晚上开始,我们一同来学习新约圣书,恳求您的圣灵与我们同在,带领我们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间,不但对圣书有更多的了解,也让我们更多地效法主基督。献上祷告,奉耶稣基督圣名。阿们!

1、耶稣基督的家谱

我们今晚专门来讨论一个题目,就是《马太福音》里一开篇所列出的“耶稣基督的家谱”(太1:1)。这份家谱说出了耶稣的身份,他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太1:1)。接着就列出耶稣基督的家谱。“亚伯拉罕的后裔”和“大卫的子孙”在这儿有什么样重要的含义呢?

2、作亚伯拉罕后裔的重要含义

在旧约圣书里,亚伯拉罕是蒙上帝特别呼召,离开本族、本家,往上帝指示的迦南美地去的人。亚伯拉罕当时没有孩子,后来上帝应许给他后裔,那时他还不太相信。他的妻子想了一个办法,让他跟女仆生了一个孩子。上帝说,这不是我应许给你的孩子。上帝给他应许的时候,他妻子也不相信,在那儿笑。因为亚伯拉罕年纪大了,他妻子撒拉也已经过了生孩子的时段了。但是,“在人这是不能的,在上帝凡事都能。(太19:26)”

“亚伯拉罕的后裔”,表现耶稣作为一个人的合法性,因为上帝和亚伯拉罕有立约。创15:18“当那日,耶和华与亚伯兰立约,说:'我已赐给你的后裔,从埃及河直到幼发拉底大河之地。'”创17:4“我与你立约,你要作多国的父”。

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有两个特别的地方,第一,是亚伯拉罕要有一个后裔;第二,他要得一块地为业,得一个基业。

上帝所应许的后裔是谁呢?加3:16“所应许的原是向亚伯拉罕和他子孙说的。上帝并不是说众子孙,指着许多人;乃是说你那一个子孙,指着一个人,就是基督。”

另一个方面,上帝应许给他产业。这个产业代表着亚当因为犯罪所失去的一切,都要被这个后裔拿回来。林后1:20“上帝的应许不论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

所以上帝赐给亚伯拉罕的一切应许,无论是赐给他后裔的应许、还是产业的应许,亚当所失去的一切,在基督里都要得回。耶稣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这个应许要在他的身上出现。

耶稣讲过一个比喻,表明他就是来承受产业的。可12:1-8“耶稣就用比喻对他们说:'有人栽了一个葡萄园,周围圈上篱笆,挖了一个压酒池,盖了一座楼,租给园户,就往外国去了。到了时候,打发一个仆人到园户那里,要从园户收葡萄园的果子。园户拿住他,打了他,叫他空手回去。再打发一个仆人到他们那里。他们打伤他的头,并且凌辱他。又打发一个仆人去,他们就杀了他。后又打发好些仆人去,有被他们打的,有被他们杀的。园主还有一位,是他的爱子,末后又打发他去,意思说:他们必尊敬我的儿子。不料,那些园户彼此说:这是承受产业的,来吧!我们杀他,产业就归我们了。于是拿住他,杀了他,把他丢在园外。'”

我们从“亚伯拉罕的后裔”这句话里看出,耶稣就是最早应许给亚当的女人的后裔。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表明他以人的身份来承受产业,有他的正当性。因为应许是给亚伯拉罕的,耶稣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自然也就有承受产业的合法性。

3、作大卫的子孙的重要含义

上帝对“大卫的子孙”又有何应许呢?在圣书里,上帝应许大卫要作王。耶稣是大卫的子孙,也就是耶稣作为王的合法性。耶稣是一个合法的、能获得王位的人,所以叫“大卫的子孙”。

太1:1“亚伯拉罕的后裔、大卫的子孙”这句话,确定了耶稣作为一个人,他是应许的后裔,能够承受产业;作为大卫合法的子孙,他也有资格作王。

4、第一个十四代

耶稣基督的家谱,主要突出耶稣两个身份:一是突出“亚伯拉罕的后裔”的身份,然后还要突出什么身份呢?要突出他是“合法的王”的身份。这是在《马太福音》讲的“耶稣基督的家谱”中,从一开篇所看到的这样两点。

整个家谱涉及到很多人的名字。我们把家谱分为三段,即三个部分,每一段是十四个人,每一个人是一代,所以每一段是十四代。

太1:2-6说“亚伯拉罕生以撒,以撒生雅各,雅各生犹大和他的弟兄;犹大从他玛氏生法勒斯和谢拉,法勒斯生希斯仑,希斯仑生亚兰;亚兰生亚米拿达,亚米拿达生拿顺,拿顺生撒门;撒门从喇合氏生波阿斯,波阿斯从路得氏生俄备得,俄备得生耶西,耶西生大卫王。”

这家谱中,从亚伯拉罕到大卫是一个部分。这一部分,总结在太1:17“这样,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共有十四代。”

大卫这个名字也非常有意义的。在希伯来文中,每一个字母是有数字来代表的。如果把David(大卫)名字代表的数字加起来,就是4-6-4,加起来数值正好是14。名字的数值14和十四代相映成趣。

在这十四代人中,从亚伯拉罕一个人,之后形成了一个家族;从雅各作为一个家族开始,后来形成一个民族;又从一个民族立国,成为一个国度。大卫就是上帝所拣选的、符合他心意的国度之王。从犹太人的父——亚伯拉罕开始,一直到犹太人的王——大卫结束,这是“耶稣基督的家谱”第一段,相隔十四代。

从亚伯拉罕生以撒,是单传(以实玛利不算);从以撒生雅各。雅各还有弟兄,为什么没有说呢?从雅各又生了十二个儿子,生得更多了,都不提,为什么只提了犹大呢?是因为要在整个记载中,记载耶稣这个王的家族的体系。

在第一部分看到有三个女人出现,有两个还是外邦人,却包含在耶稣的家谱中,家谱也提到她们的名字。虽然她们的生活并不是都毫无缺点,他玛、喇合,都有可被指责的瑕疵、缺点,但是她们后来都和上帝的子民建立了婚约的关系,所以这三个人也是属于基督的。

由此可见,整个救恩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不只是针对犹太人、以色列人,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凡愿意与上帝立约的子民,在基督里都能得到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应许之福都可以临到他们的身上。

5、第二个十四代

家谱的第二部分,是从太1:6-11“大卫从乌利亚的妻子生所罗门;所罗门生罗波安,罗波安生亚比雅,亚比雅生亚撒;亚撒生约沙法,约沙法生约兰,约兰生乌西亚;乌西亚生约坦,约坦生亚哈斯,亚哈斯生希西家;希西家生玛拿西,玛拿西生亚们,亚们生约西亚。百姓被迁到巴比伦的时候,约西亚生耶哥尼雅和他的弟兄。”

这一段的世系也是十四代,这里边有非常有名的一些王。大卫王首当其冲,他生的儿子所罗门也非常有名。请注意所罗门的母亲和大卫之间所发生的事,大卫谋杀了他的一个忠臣(乌利亚),夺了他的妻子,认罪悔改后诞生了所罗门。

圣书中谁是忠心的人?无疑乌利亚算一个,且他的名次应该排在前面。大卫让乌利亚回家休息,他都不愿意,因为当时国家在打仗。他忠于职守,像中国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那样的忠心。

大卫从乌利亚的妻子生所罗门。大卫所犯的这罪,也被记录下来。这就是圣书奇妙的地方,它是很客观的。它不会文饰什么,是怎样的事,就是怎样,不会人为地把一个人拔高。大卫虽然是以色列人中非常杰出的领袖,甚至于上帝要以他作为耶稣的一个预表,但是他所犯下的罪依然被记录在案。同样,大卫忠实、诚心地悔改,也被记录在圣书里,作为我们每一个人忠心悔改的榜样。

所罗门王在圣书中也留下了许多的笔墨。《雅歌》、《传道书》等都是所罗门留下的。在他一生中,少年时期非常地顺服,可后来被引诱去拜了异教的偶像,到晚年才重新回到上帝的面前。

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在位的时候,他的建筑工程给人民带来一定的负担。当有人要求免税的时候,罗波安却反过来要增加税,导致国家最后分裂。

圣书里记载希西家王,他带来了一次属灵的奋兴,上帝借着天使拯救犹大王国,打击了亚述的军队。

在这个家族中,约西亚也是值得一提的。约西亚的登基为犹大国带来了最后的复兴。他在登基的初期,下令重修圣殿,拆除里面所有的偶像。在打扫圣殿的时候,发现了律法书,给整个以色列民族带来了奋兴,一个属灵的奋兴在他的时代出现。

从约西亚生的儿子叫耶哥尼亚。耶哥尼亚在圣书里有特别地说到他。耶22:24-25“耶和华说:'犹大王约雅敬的儿子哥尼雅(又名“耶哥尼雅”。下同)虽是我右手上带印的戒指,我凭我的永生起誓,也必将你从其上摘下来。并且我必将你交给寻索你命的人和你所惧怕的人手中,就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和迦勒底人的手中。”

上帝说,虽然耶哥尼亚是我右手上带印的戒指,但我也要把你拔下来。意味着不允许你的后裔坐在大卫的宝座上,不允许你在他的宝座上亨通,把你拔下来。

上帝继续说,耶22:30“耶和华如此说:'要写明这人算为无子,是平生不得亨通的,因为他后裔中再无一人得亨通,能坐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犹大。'”

这就出现矛盾了,即耶哥尼亚的后裔中不能再出王了,他生的后裔不能坐在王位上。他虽然有七个儿子(参代上3:16-17),但是他们一个都没有坐上王位。王位给谁坐了呢?王位给他的叔叔西底家坐了。一直到公元前586年,迦勒底人尼布甲尼撒来,把犹大整个国家都摧毁,圣殿也被摧毁。

因此,在耶稣基督的家谱的第二阶段,到耶哥尼亚出现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断层,就是上帝对耶哥尼亚的孩子有一个咒诅——你不能坐王位。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办法,把咒诅取掉;要既能绕开咒诅,又能让后面有人能坐上王位。

6、第三个十四代

太1:12-16“迁到巴比伦之后,耶哥尼雅生撒拉铁,撒拉铁生所罗巴伯;所罗巴伯生亚比玉,亚比玉生以利亚敬,以利亚敬生亚所;亚所生撒督,撒督生亚金,亚金生以律;以律生以利亚撒,以利亚撒生马但,马但生雅各;雅各生约瑟,就是马利亚的丈夫。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

在这一段中也记载了十四个人,他们都是大卫的后裔。从耶哥尼亚一直到约瑟,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人坐上大卫的宝座成为国王的,一个也没有。只是在巴比伦被掳去的人中,所罗巴伯他回到国内当了犹大省省长。

但是,上帝对所罗巴伯有一个非常奇妙的应许。该2:23“万军之耶和华说:我仆人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啊,到那日,我必以你为印,因我拣选了你。这是万军之耶和华说的。”

之前上帝把他手上带印的戒指,从耶哥尼亚手上取下来,把它拔掉了;拔掉以后,王权就中断了。那么在谁的身上又把这个权威再恢复呢?所罗巴伯。藉着拣选所罗巴伯,把权威恢复。所罗巴伯做了什么事情呢?他在重建圣殿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亚4:6-9“他对我说:'这是耶和华指示所罗巴伯的。万军之耶和华说: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灵方能成事。大山哪,你算什么呢?在所罗巴伯面前,你必成为平地。他必搬出一块石头,安在殿顶上。人且大声欢呼说:‘愿恩惠恩惠归与这殿(“殿”或作“石”)!’耶和华的话又临到我说:'所罗巴伯的手立了这殿的根基,他的手也必完成这工。你就知道万军之耶和华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了。'”

上帝藉所罗巴伯的手立的这个殿,也就是后来耶稣所进的这个殿。尽管这个殿后来在希律王的时代被扩充、重修了,但是它的奠基、重修是跟所罗巴伯有关系的。上帝说不是靠所罗巴伯,是靠他的灵方能成事。

所罗巴伯要“搬出一块石头”,哪块石头?“耶稣”这块石头。耶稣从哪里生的呢?是圣灵感孕所生的。耶稣就是这个殿。所以耶稣降生后,三十岁开始传道,他来到上帝的殿中,看到犹太人在那里做生意,他就拿绳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赶出去。约2:16“又对卖鸽子的说:'把这些东西拿去,不要将我父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

约2:18-21“因此犹太人问他说:'你既作这些事,还显什么神迹给我们看呢?'耶稣回答说:'你们拆毁这殿,我三日内要再建立起来。'犹太人便说:'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内就再建立起来吗?'但耶稣这话,是以他的身体为殿。”

再回到所罗巴伯。上帝在所罗巴伯的身上恢复了王权体系。可虽然恢复了,但从他肉身体系所生的孩子中,还是没有人能坐王位上。从耶哥尼亚所生的撒拉铁,一直到最后的约瑟,王室中没有一个有权坐大卫宝座的。既然如此,那约瑟生的孩子,同样也不能坐大卫宝座。很奇妙的是,约瑟只是耶稣法律上的父亲,并不是他生理上的父亲;耶稣不是真正从耶哥尼亚这个支派中来的,他是应许之子。

7、耶稣从应许而生

太1:16“雅各生约瑟,就是马利亚的丈夫。那称为基督的耶稣,是从马利亚生的。”耶稣不是从约瑟生的,他是女人的后裔。

从前就有预言说:赛9:6“因有一婴孩为我们而生,有一子赐给我们,政权必担在他的肩头上。他名称为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

说他是“永在的父”,就应验了他是亚伯拉罕的后裔。亚伯拉罕,原来叫亚伯兰,是上帝把他的名字改为亚伯拉罕,就是“作多国的父”(参创17:5)。耶稣这一位被赐给以色列的婴孩,就叫“永在的父”。耶稣完成并继承了上帝给亚伯拉罕的应许,他成为“多国的父”。

赛9:7“他的政权与平安必加增无穷。他必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以公平公义使国坚定稳固,从今直到永远。万军之耶和华的热心必成就这事。”这个孩子要在大卫的宝座上治理他的国。从《以赛亚书》的这个应许中能看到,他既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又是“大卫的子孙”。

从耶哥尼亚开始出现了咒诅,他的后裔不能坐上王位。但是上帝藉着奇妙的圣灵,使马利亚感孕生了耶稣,绕过了咒诅;上帝又藉着给所罗巴伯法定的权利的恢复,让耶稣成为约瑟的后裔,成为约瑟法律上的孩子,就使他有合法的君王继承权。

再看总结:太1:17“这样,从亚伯拉罕到大卫共有十四代,从大卫到迁至巴比伦的时候也有十四代,从迁至巴比伦的时候到基督又有十四代。”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耶稣基督的家谱,符合圣书的预言。耶稣就是上帝对亚当所应许的“女人的后裔”,就是对亚伯拉罕所应许的后裔;耶稣也是以大卫为预表的那永远坐在大卫宝座上大卫的子孙,他是人,同时又是合法的王权的继承者。

8、作大祭司、君王的资格

耶稣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还隐含了一个让我们感恩的事情,即他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就可以作为大祭司。来2:17“所以,他凡事该与他的弟兄相同,为要在上帝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

由此看到,耶稣的家谱向我们说明了它的特征:耶稣作为一个人,可以作大祭司,为人类的罪向上帝献挽回祭;他又作为大卫的子孙,可以作合法的王。我们从这一段家谱中看明,耶稣是整个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所预言的救主,在他的身上,这些身份将一一地成就。

天父,我们满心地感谢赞美主您的恩典!主啊,您是何等地慈爱,赐下您的爱子为我们而生,又为我们而舍命。主啊,您藉着亚伯拉罕的世系让他出生,让他成为您应许的承受者;又藉着大卫的世系,让他成为合法的君王继承者。主啊,主耶稣已经降生,也成为我们的赎罪祭,但是他已复活、升天,成为合法的王,将来他还要以荣耀之王的身份再次降临。愿主帮助我们,成为主所喜悦的人,成为您给亚伯拉罕美好应许中的一员。让我们在基督里与亚伯拉罕的后裔一同承受产业,成为天国的一份子。献上感恩、祷告、祈求不配,奉耶稣基督的圣名。阿们!